关于中美关系的文章

September 3rd, 2005

Rice Warns China to Make Major Economic Changes
August 19, 2005 NYTimes

赖斯警告中国应该在本身的经济政策上面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以避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问题。(从我看来这句话用在美国身上更合适,美国的财政政策已经使之成为世界经济的大麻烦之一。)
虽然标题有点危言耸听,但文章内容还是比较平淡的,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东西差不多。
美国对中国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比如人民币的继续升值;同时,美国关注的其他问题依次是中国的军力、人权和宗教自由问题。一般来说,赖斯在日常场合经常对中国进行正面评价,她对中美关系经常用的形容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尽管下个月胡锦涛就将进行他上台以后的首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但是赖斯在这个时候打破了平时惯用的正面评价,对中国提出了不寻常的严厉批评。(美国人就是精于谈判之道,在谈判到来之前就开始开动舆论工具来对竞争对手施压了,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往往喜欢在人家来访之前做出张开双手迎接的举动。)
“我们需要集中关注的一点是理解好中国到底将以怎样的方法来影响世界。因为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力量,而且将会变得更加重要。”赖斯对中国的评价。(美国近来重复表达的观点。)
副国务卿佐利克在跟中国领导人会面以后说,中国领导人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维持良好中美关系的渴望。他说:“一方面他们不想跟美国冲突,另一方面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感觉。特别是,如果他们的决策不透明,就会带来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让我们避免做正面答复。”事实上,美国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么做的,他们通过加强和澳洲、印度和日本这些中国邻国的关系来回避风险。(确实,作为中美关系中较弱的一方,中国政府经常会表现出不确定性,这也是因为中国政府的位置所决定的,博弈双方中较弱的一方只能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利益,北朝鲜因为更弱,所以这种手段的运用就更是登峰造极了。)
对于美国来说,对于布什政府、美国国会对中国的批评和美国的产业界领袖来说,中国政府处于类似见习期这样的处境,下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中国在将来的几个月会不会继续对人民币的币值重估。根据布什政府的说法,人民币目前2.1%的升值水平仅仅是个开始而显得并不足够。一些人期望在10月之前会有更多的升值举动。(按照目前的形势,只要欧洲和日本地区的经济继续复苏,人民币就可以按照目前的一揽子货币来对美元实现继续升值。)
而赖斯则表示,将继续关注中国的军力建设,因为这种建设超过了中国的地区利益(难道中国的地区利益就不能扩展?),而且还将在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给予压力(这些都被放到后面去了,还是国家利益优先,价值观其次)。
这个春天和夏天,中国的几个举动,包括通过反国家分裂法、意图收购优尼科和美泰等,引起了华盛顿对中国的高度关注,或者用一个参议员的话来说,就是“处于对中国的狂热关注之中”。
自从这个7月以后,中国放弃了收购优尼科的努力,开始重估币值,还承认了直销的合法性,同时在北朝鲜武器谈判中赢得了赞许(细细算来,原来中国做的让步还真不少),“温度正在下降”,中美关系在中国的让步下趋缓。
参议员Schumer和Graham,提出了法案,威胁如果中国不重估币值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处以27.5%的关税,这项法案在4月份测试表决时获得了惊人的67票支持。这两个议员对于2.1%的升值幅度都不感到满意,但目前都在观望和等待中国政府的下一步行动。为了保持这个问题的热度,Schumer议员的办公室最近推出了一份15页的报告,用尖刻的语言来指出中国在经济和贸易上面的问题。(美国政治的show味由此可见一斑。)
报告里提到“中国以市场准入为交换条件,要从美国公司那里敲诈专利产品,公正和始终如一这些自由市场的一般准则并不是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在碰到国家利益问题时,难道这些也是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么?)
美国驻华使馆的说法就不太一样,她认为“被13亿消费者所吸引,很多公司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进入了中国市场”。
和佐利克一样,赖斯也一样强调中国政府应该听从来自国会和其他渠道的声音。尽管政府并不同意Graham-Schumer法案,但是中国政府不应该忽略美国人民的声音。(通过其他渠道来反映压力传达声音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就像中国政府想通过民间游行来反对日本一样,但显然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机制,中国政府用这招的时候经常前怕狼后怕虎,行效不够好。)
最后的一句话是“我们提醒他们(中国政府),我们的总统是一个自由贸易者,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美国的工人农民还有美国的商品。”(这句话很有讽刺意味,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双重标准,一方面美国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守原则,但中国就必须每时每刻遵守自由市场原则,否则就被批评为政策不具备透明性。)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成绩单

September 3rd, 2005

G.M. Thrives in China With Small, Thrifty Vans
Aug 9th, 2005, NYTimes

GM在中国通过微型客货车(面包车)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与此同时,负责GM中国业务达九年之久,并独自开拓了这一市场的Murtaugh先生却在4月辞职了。
由于在像五菱阳光这样的面包车市场上取得了成功,通用一举取代了大众在中国市场上长达20年的领先地位。在其他地区的业务亏损累累的时候(这个春天,通用的债券被降级为垃圾级别。),Murtaugh率领的中国公司却成功地形成了创新的环境,并敢于开拓与通用一贯准则不相吻合的市场,在这个也许更适合中国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柳州五十铃被通用成功的转型,通用给五十铃带来的一切让所有这里的人都印象深刻。
而在较大车型的市场,跟美国市场一样,通用和大众也遭到了本田、丰田和现代的蚕食。
中国政府也在鼓励更有效率的车型,尽管人大选择了为石油生产提供更多补贴而限制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
big is better vs. Getting Big by Going Small
在今年上半年油价上涨而农民与小企业主的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通用的策略获得了奖励。
1996年,Murtaugh正式入主了一家和上汽集团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而其他地区领导人两年一换不一样,Murtaugh在这个位置上呆了9年。Murtaugh发现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主和富裕农民仍然买不起最新的西方车型,但他们的储蓄已经足够买那些5000美元以下的小型车了。
1999年,Murtaugh第一次来到了柳州。当时这里的冲压工厂有20步工序,Murtaugh问当时的领导人:“你们一年需要多少眼部和手指接驳手术呢?”当时的工人安全情况确实很糟糕。而现在,工厂里每个工人都戴上了安全眼睛,而机器上也安装了自动停机功能以防止工人们损失手指。
在柳州的工厂里,外表有点破落,而在内部则是新旧管理技术的结合体,而很多管理技术都是Murtaugh从日本同行那里学来的。。零部件通过小型的塑料架一天之内运送很多次,而不像其他地方那样通过船运每几天运送几次。这就减少了存货,也增加了生产线的灵活性。
整个工厂只在焊接挡风玻璃这一道工序上使用了机器人,其他工序全部依靠灵活的人手,这里的人工是60美元/月,高于这个贫困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是通用通过上海工厂学到的。在上海安装第一条生产线时,通用安装了数以十计的机器人,却发现这样做昂贵而且也不如人手灵巧。于是在安装上海的第二条生产线时,通用就只使用了2个机器人。在中国,“低成本不但意味着低工资,同时也意味着低投资。”上海通用的CFO如是说。
在1999年之前,五菱甚至没有处理员工建议的渠道,而去年,5000名员工一共提出了4000条建议,今年头五个月,这个数字也同样达到了4000。
Murtaugh的离去在业内普遍被认为跟GM的一些限制其自治权力的举措有关。去年夏天,公司把运营部从新加坡搬到了上海,跟Murtaugh的办公楼只隔了一个街区。
(在汽车行业,FDI进入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一直争论不休,一方面,外国企业的进入提高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失去了自主品牌,同时研发力量也受到了削弱。个人认为前者的作用更强大,凭借着中国人善于学习的精神,长远来说我们将会从中受益。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寻找到最适合中国能源状况的交通工具。)

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的影响

September 3rd, 2005

A Rising Yuan Won’t Lift All Boats
August 7, 2005, NYTimes

人民币的升值也许会对某些还没有撤出美国本土,而且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产业如半导体等有益;
对于大部分低技术而且早早就推出了美国的产业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只意味着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新分配;也许会改变一些厂商对海外生产基地的选择,但是并不会为美国本土工人带来工作,而一般美国人却错误地认为这将给本土工人带来工作。
但是如果资产市场上来自中国的资金减少,将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导致这一轮经济上升的主动力——房地产业遭遇危机。
如果中国真的迫于压力把人民币大幅升值,制造业工人将可以得到喘息之机,但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就要遭殃了。
Somebody protects us from what we want. (中国人实际上保护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go south 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趋于下降
against all odds 不计成败,不理后果

铁路上的广告市场

August 31st, 2005

从上海到广州的火车上发现了一本广告杂志,有点意外,想不到现在铁路也能像航空那样有自己的广告杂志,确实,对于旅途中百无聊赖的人如我等,这样一本杂志的广告作用不可小视,而且这本印刷精美的杂志最后也被我对铺的兄弟拿走了,宣传效用又扩大了。
其实铁路上的广告一直都是一个待开拓的市场,铁路长途旅行是很容易无聊的,想想看卧铺车厢里多少人在无聊的看着窗外那并不漂亮的风景,有多少人看那些生编滥造还十块钱一本的故事书就知道这段时间的无聊了。终于,上海人先走了一步,把铁路挣钱的方式又开发了一种。听说在飞机上负责发行杂志的公司都是垄断经营的,利润率超高,不知道铁路能不能成为下一个,各位有意的人士估计可以开始跟各个铁路公司联系了。
其实除了列车上以外,列车外也是大有可为的广告市场,不过这个市场现在一般都被那些在墙上油漆的小广告所占据,对于铁路来说,这样一个大市场无法有所作为确实是个问题,当然了,谁也不会希望将来的列车完全行驶在广告走廊之中,应该想一个怎样的折中办法值得思考。
对于铁路沿线的城市来说,随着停靠车站数量的减少,现在的旅客大多已经不知道经过的站名了,这些城市在铁路上的知名度也因此下降。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不同地方都比着招商引资的年代,知名度何等重要。其实旅客们都很好奇自己经过了些什么地方,如果地方政府在车站附近树立一个很大的宣传本地的广告牌,估计宣传效果比在央视做广告还好,因为人家毕竟“亲身”经过了这个地方,更有体会。

中国:以退为进(翻译)

August 8th, 2005

中国:以退为进
by Keith Bradsher, Aug 3, 2005, NYTimes
“以退为进”这是孙武2500年前写下的话,正好符合中海油这次放弃对优尼科竞购的场景。
对于中国公司的收购,美国人的担心包括了从制造业岗位流失、高油价到能源安全等等的所有东西,而当国会破坏了这次收购以后,事件背后的经济基础因素仍然存在,包括了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处置和中国对于进口石油的热切渴望。
也许最立竿见影的影响是中国公众对美国的态度。中国的国营媒体把这次收购渲染为一次纯商业运作。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教授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标志性收购,但显然,大家现在都感到了某种失落。”
中国官方也面临着如何处置由于收购失败而给国内带来的潜在影响。当然,中国官方不可能以年初对待日本修改教科书那种态度来对待这种事情。一种担心是中国的石油公司会更倾向于投资像苏丹和缅甸这样的反美国家,同时也会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更多石油。但是,专家们认为中国政府的表现会更为务实,他们不会抛售美国证券,也不会放弃收购外国品牌、技术和能源资产的长期努力,而会对美国采取一些微妙的商业报复行为,比如向空客下一个大订单或者在石油领域对BP和壳牌作一个大的让步。
中海油的退却甚至可能促进那些政治敏感程度较低的收购,如最近的南汽对罗孚资产的收购。

能源方面。一些能源专家甚至质疑中国的能源政策,认为购买海外油田并不见得能增加中国的能源安全。“也许价格比油田储量更为重要。”
另一位能源专家认为,中国公司仍将继续他们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收购海外资产。
外汇储备方面。中国高达71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需要投资,而目前这些资产投资于美国证券市场,每年收益率为个位数,尽管每年的收益总数很大,但仍在中国国内遭受很大的争议。中海油的收购则可能为这些储备提供另一个商业机会,因为中国在春天即将结束之时宣布将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而这家银行将转而为中海油的收购提供60亿美元贷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争取最大化这些外汇储备的收益。
而在中海油之前,海尔也退出了对美泰——一家深受工会影响的美国家电企业——的争夺。这宗收购同样面临了政治压力,尽管相对来说小一点。而联想则成功的完成了对IBM PC部门的收购。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一个教训就是中国公司更有可能完成那些不直接触动美国大经济集团利益的收购。海尔的收购挑战了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利益,这个工会可能是美国最大和最有政治影响的工会组织。而对优尼科的收购则让雪佛龙感到不安,这家公司在国会中进行了积极的游说来阻止中海油并让自己最后成为收购的胜利者。
相关人士说,中国公司在收购美国公司时应该更谨慎。比如对石油公司的收购,由于这个部门的战略重要性,就需要格外小心。而在收购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因为一些敌意政客担心中国会把生产部门搬回国内,所以中国公司也要十分小心。
中海油也学到了重要一课,他们不但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华盛顿的公司高层那里,还应该同时把注意力投向华盛顿的国会山。这对于中国的官员来说也许有些困难,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立法机关只是作为橡皮图章来执行领导意志的国家里。
据一个接近中海油这次收购的人士说,中海油的顾问在开始竞价之前主要征询了管理层的意见,并没有遇到强烈反对;但是他们没有同时尝试向国会中的一些议员征询意见,尽管这可能要麻烦得多。
80年代,日本的公司在面临美国的保护主义时,雇佣了数以百计的游说者,其中包括很多前政府官员。而像中海油这样的中国公司则很少这样尝试。
Andrews-Speed先生说道:“教训就是,当你参与了一个大收购行动,在宣布任何事情之前都是有大量工作要做的,而显然他们(中国公司)并没有做好政治方面的工作。”

不要担心中国而是向中国学习(翻译)

August 1st, 2005

Don’t Worry About China. Learn From it.
July 31, 2005, NYTimes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篇对于中国的静态判断,作者对于中国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但是通过数据来反思一下,对于我们清楚地认为自己还是有好处的。还有作者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担心和畏惧并不能带来什么,只有向对手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作者认为媒体对于中国威胁的炒作是愚蠢的行为,有点类似于媒体和CIA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以后的炒作,当时的言论认为苏联将很快成为世界技术和经济的霸主。这些言论都是基于一系列错误的假设和大量的臆想之下的,显然这些预测都没有成为现实。

作者认为通过数据判断,中国的GDP规模仅有美国的六分之一,而人均GDP更仅有美国的30分之一。而CIA中的经济学家使用了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以后,作为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的GDP现在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人均相当于美国的15%。但作者同时也认为这种衡量标准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可笑的,因为在美国数以千万计的家庭拥有占地四分之一英亩以上的大住宅,三个以上的卧室,空调设备,而在中国只有最富有的10000个家庭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这似乎低估了中国的情况,而且也没有看到中国和美国在制度上的差别带来的评价标准的差别)

然后作者对中国进行最乐观的假设以后,比较了两个国家的将来。按照目前中国9-10%而美国3%的增长速度增长25年,然后采用对中国最乐观的CIA的购买力评价数据,2040年中国的GDP仍然赶不上美国($65k vs. $84k)。如果采用的是现价汇率GDP的话,中国到2030年大约可以达到美国的六分之一,这一切假设的前提是中国要维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25年,而这是史无前例的。即使这成为了事实,中国人也要在他们的曾孙辈才能赶上美国,所以现在的美国人根本不必担心。(事实上,按照人均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过去25年的增长速度大约为6%,而用人民币衡量人均GDP增长率约为8%。)

最后,作者认为,邻国变得更好对美国只会更好。(如果美国人都这么想就好了。)外国人变富以后,会让美国人分享到更多增长的好处。而在目前,美国人应该学习中国,更多的投资在人力资本上,更多的储蓄和投资。担心、害怕和嫉妒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而从我们的朋友——中国身上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这句话是多么的似曾相识。)

看看美国人是如何通过中海油事件来看待中国崛起的

July 27th, 2005

纽约时报7月 24日的文章

谁在畏惧中国公司

William A. Reinsch,一个自诩的自由贸易者,对中国在国际经济中正在上升的地位表示欢迎。而且,他是全国贸易协会的主席,这个成立于1914年的组织致力于促进一个“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真的,当他在克林顿政府中担任高级贸易官员时,他就被一些安全专家指责在对华关系上太软弱,因为他们认为他把商业置于国家安全的前面。

在收购优尼科公司的事情上,中国方面曾经萌发过和一家美国公司结盟的想法,但后来他们放弃了这个想法。但即使是Reinsch先生,也对于中国收购优尼科——一家中型的美国石油公司——的企图感到不安。对于优尼科的收购结果还不确定,而在上周,这家公司的董事会对雪佛龙公司提高的报价表示了热烈欢迎。而中海油,一家由政府背景的中国石油公司,报价仍然比雪佛龙更高,而且随时可能提高他的赌注。

如果中国人的报价持续下去,Reinsch先生将愿意看到对于这宗交易的一次全面国防安全调查,这次调查将超越一般对于武器的关注,而包含了能源安全。“我们的陆军,海军和空军都需要石油”,他解释说。

石油是最终的地缘政治商品——它是一种“战利品”,“战利品”是Daniel Yergin给他关于石油和国际政治的著作起的书名。即使中海油的收购尝试落空,这次举动仍然把关于中国挑战的两个方面都展示了出来,并放到了政治讨论的聚光灯下。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引擎,同时又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军事力量。更形象一点,中国是一个拥有军队的沃尔玛。

这两个方面并不能截然分开。那些关注于经济方面的人会看到伙伴关系、合作,尽管关系紧张仍能找到乐观的理由;而国防专家则倾向于悲观,他们预期这两个相差甚远的政治体的将来是战略冲突。

在中国,根据中国分析家的说法,同样也有两个阵营——鹰派和经济现代化派。现代化派认为中国将会加入美国的阵营成为21世纪的第二经济大国,而这两个国家将分享贸易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鹰派则认为这种想法过于天真,他们焦虑地认为美国的政策就是继续维持单极世界并阻止中国的崛起。所以依据鹰派的说法,中国的对策应该是腐蚀美国的霸权,降低美国阻挡中国崛起的力量。

中国的这两种声音在最近都有体现。两周之前,一个中国的高级军事官员,朱成虎少将说,如果美国军事介入台湾冲突,那么中国就应该使用核武器来对付美国。而同时,迫于美国以及其它贸易伙伴的压力,中国在上周四宣布人民币不再盯紧美元。(中国的汇率改革)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不能马上对于舒减中国的庞大对美赤字起作用。但是这个行动是弹性以及融合的一个信号。

“到底我们是把双方看作是不可避免的对手还是看到一个双方都能从中获益的全球化社会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位高级官员Kenneth Lieberthal说道。这位作为UMich商学院教授的中国问题专家还说,“到底我们选择哪个框架,将会影响很多很多的决策。”

这就是中国问题:到底中国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威胁?抛开其他不说,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显示了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确定,而且这种不确定的焦虑是多么深,不管是在国防方面还是在贸易方面。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华盛顿看作是一个吹牛工厂,但是这次国会中的声音是很清楚的。各种决议和立法建议权都对中海油的收购持批评态度,在白宫和参议院里这些东西已经堆积如山,包括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一个来自加州的共和党人Richard W. Pombo提出了一个要禁止中国公司收购优尼科的决议,因为“这将威胁到美国的国防安全”。决议以398:15的大比分通过了。

来自北卡的民主党参议员,Byron Dorgan,起草了三个反对中海油收购的立法条款,包括了呼吁对这单收购进行六个月的国会调查以及直接禁止这个交易的法案。Dorgan先生站在自由贸易的角度来反对中国人的行动。他说:“中国政府不会允许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一家中国石油公司,那凭什么他们能够收购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呢?”

而且来自中国的收购还激发了Dorgan先生对于贸易和全球化更深层次的担忧。他谈及了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中国的盗版者非法盗取美国电影和软件的问题,像天文数字一样膨胀而且看不到尽头的对华贸易逆差问题。Dorgan先生说:“贸易应该是双边受益的,但是在对华贸易上却不是这样子。”

国会中的这场纷争增加了中海油收购意图的政治风险。中海油的报价是185亿美元,仍然高于雪佛龙提高报价以后的170亿美元。但是华尔街的分析家认为中海油应该继续提高报价才能获得胜出的机会,因为为了补偿由于政府调查而带来的交易延滞甚至是收购因为华盛顿的干预而流产的可能性都意味着中海油应该付出一笔可观的溢价。

尽管这可能只是极端情况,但是根据宪法第8部分第1款国会确实是有权“规范与外国之间的商务活动”的。“我的感觉是国会肯定不会坐视中海油收购的通过,”美中经济与安全展望委员会的主席C. Richard D’Amato说道,“这就是政治现实。”

中海油和他的咨询者误读了华盛顿的政治环境。傅成玉,中海油的董事长,南加州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对于政治批评的紧张形势感到惊讶。事实上,如果中海油能够联合一家美国公司一起竞标的话,他们的道路也许要平坦很多。而根据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说,中海油曾经考虑过联合一家美国公司一起收购,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否决了。

这位人士说,这个方案就是美国伙伴公司将收购优尼科的美国资产,而中海油将得到收购的大部分战利品——优尼科在亚洲的海上天然气田以及在海上油气开发方面的经验和产量。这些天然气储备和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战略性的,因为中国的目标是逐步减轻对煤的依赖,到2020年使得天然气的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0%。引用这位人士的话:“他本来不应该让这样一次大举动从一开始就具有攻击性,而是应该先跟一家美国公司联合起来以减轻威胁性,也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大棒变得柔和一点。”

也许上面的看法是对的,但很多经济学家和贸易专家则认为美国对于中海油收购的态度说明的更多是美国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全球化的担忧。”前里根政府的贸易官员,现任华盛顿的经济战略学会会长的Clyde V. Prestowitz这样说道,“我们今天在经济上已经高度依赖中国,而正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华盛顿全力推进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并促成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美国的公司把很多的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的工厂。美国的消费者年复一年地疯狂采购中国商品,他们购买在那里生产的衣服直至电脑。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每年录得1620亿美元的对华贸易逆差。中国现在坐拥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大部分都是美元。他把这些美元中很大的一部分又拿到美国,投资在美国的国债上,而这帮助美国的利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从而维持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Prestowitz先生最近还写了一本描述财富和权力向亚洲转移的书——《30亿个资本家》,他说:“中国用来收购优尼科的钱是我们给他们的,而现在我们又告诉中国人,你们只能把你们的钱投资于美国国债,而即使是一丁点儿的钱也不能用于投资一家美国石油公司。这实在是令人困惑,而且显得伪善。”

当其他人觉得迷惑的时候,克林顿时期的中央情报局局长R.James Woolsey却看到了反击中海油的战略重要性。石油是一种全球交易的商品,Woolsey先生承认这点,但他还认为,石油也是一种战略资源,这种资源的市场正由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的需求量增长而变得日益紧张。Woolsey先生强调,这还是在没有考虑中东的某个重要油田可能会受到恐怖分子袭击的前提下。

同时身为Booz Allen Hamilton咨询公司副总裁的Woolsey先生还说:“中国正现实地假设将会出现石油的短缺。”

对于中国,Woolsey先生看到的是一个具有挑战美国的军事野心的国家,以及一个漠视人权和言论自由的政治体系。用Woolsey先生的观点来说,中海油是“共产主义独裁”的一个公司载体而已。

中海油的举动,根据前里根政府国防部的一名高级官员Frank Gaffney Jr.的说法,是为了确保中国拥有实现国家目标的资源的其中一步。“中国的战略就是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如果有必要,中国也会在军事上打败我们,”身为安全政策中心主任的Gaffney先生如是说。

对于William Blair公司来说对于战略的担忧要小得多。直到最近,这家设在芝加哥的投资公司依然是中海油除中国政府以外最大的外部股东。但是这家公司在最近几周里卖出了价值1.6亿美元的股份,公司里的一位基金经理,David Merjan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担心中海油正变得越来越像一家国有企业,而不是像一家资本主义公司那样最大化股东的权益。

Merjan先生说,对于优尼科公司的高报价增加了他们对于中海油独立性的质疑,他说:“如果中国要把像中海油这样的公司股份卖给外部投资者,他就不应该再让这些公司为中国的经济政策服务。”

中海油对于优尼科的追求,看起来更像中国崛起之路上的一部分。中海油得到了政府很多的支持,包括了7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而这些贷款的条件是西方石油公司无法得到的。相应地,中海油就愿意付出更高的价钱。是的,中国正把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油气资源作为国家的优先政策。但是也要看到,这些事情是发生在一个坚定不移地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尽管用美国的观点来看这个国家相比自由市场经济还是有着过多的中央控制。

Lieberthal把它自己看作是中国的乐观主义者之一。他认为,全球化和中美经济之间持续的融合将会促进双方的利益。中产阶级的日益富足,受教育人口的增加将最终成为民主自由化的动力,就像台湾和韩国发生的那样。

“我百分之一百地肯定我是对的么?不,但是我愿意跟你做一个长期的打赌,”Lieberthal先生说,“但是如果我们任由那些认为中国和美国必然会成为敌人的悲观主义者主导政策的话,那么结果就会变得像他们所预期的那样。”

关于人民币升值

July 22nd, 2005

昨天刚一听到也很惊讶,但一看,原来是绑定一揽子货币,其实也是预料之中。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就在一个研讨会上听到,趁着现在美元比较强势一点,顺势改变汇率制度,而且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不是特别热火的时候升一下,是不错的选择,当时我就觉得是不错的选择。
但谁知道国外的那些游资会不会也这么想呢,反正今年以来流进来的游资也不少。
还有就是布什居然在上几个星期给人民币升值提了一个deadline,在8月之前一定要升值,好像以前还从来没有提出deadline的吧,所以估计就差不多了。嗬嗬,都是事后诸葛亮。
早上看了economist上的文章,觉得还不错,就不辞辛苦的翻译过来了。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一片翻译(辛辛苦苦敲得哦)

July 22nd, 2005

他会走多远——关于人民币币值重估
翻译自”Economist” Jul 21st 2005,不准确的地方,敬请见谅。

中国对他的货币进行了重新估值,并与一揽子货币绑定。对于他自身来说,这几乎不会减慢他的经济增长,但却有助于缓解贸易紧张局面。

这迟早都要发生,而7月21日他发生了。中国放弃了他维持达11年之久的以1:8.28绑定美元政策。人民币将会与一揽子货币绑定,而第二天的中心汇率会在每一天交易结束的时候设定。货币被重新估值了,尽管没有像美国和其他国家要求的幅度那么大——人民币的中间汇率上升了2.1%,为1:8.11。

当本期杂志付诸印刷的时候,对这个新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还不清楚。中国政府称之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管理会多于浮动。而中国人已经开始行动这个事实才是最重要的。而最终的政治和经济效果将取决于这次重估能走多远和多快。

特别的,这种小幅度的调整并不会对中国正在快速扩张的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汇率制度变化前一天,中国官方公布了2005年第2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5%,比一年前的同期水平要高。而工业生产,截至6月底增长了16.8%,固定资产投资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4%,尽管这都比2003年底的数字低一些,但依然强劲。而通胀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则是适中的,上月是1.6%,比一年前的5%多要低。

事实上,经济的放慢速度要比这些被高度怀疑的官方数字更加显著。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有一个机构性的倾向,在一个经济周期的低谷期高报数字,而在经济周期的高峰期则低报数字,以减少数字的变动性。通过一些物质指标可以判断,比如电力消费或者货运周转量,中国GDP的增长率在2003年达到了12%的高峰,而在2006年将会放慢到8%。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靠固定资产而不是消费来拉动(与西方国家不同),所以特别容易受到企业投资和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放慢的影响。

大摩亚洲区经济学家谢国忠说:“在一个投资周期里,领先指标包括利润率、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因为这些指标可以预期公司的现金流或者公司借贷的能力。”而这三个指标都在放慢。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工业企业享受到了创纪录的利润率,因为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的增长速度。在2003和2004年,工业生产和销售收入的实际增长率接近30%,而分析家预测这个数字在2005年将放慢到大约15%。由于商品(原料?)价格高企,企业的利润率被压挤,一些过热的行业比如汽车、钢铁、水泥和基础原材料受到的影响更大。

资产价格在一段超高速度的增长以后同样慢了下来,特别是在大城市。上海的房价,自从1998年以来上涨了接近一倍,而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还上涨了差不多10%,但自从4月中旬以来已经下跌了10-20%。在大部分市中心地区交易量也萎缩了,因为政府开征了物业销售税,并提高了按揭贷款的门槛。

总而言之,中国正如自己所愿向着软着陆的目标前进。管理层这次的行动比1990年代中期更加早和果断,在增长超出控制之前就已经开始控制了。政策制定者也变得更加老练,选择了一些特定部门进行行政控制,同时开始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手段转换,这包括了去年十月提高利率来控制货币和信贷的增长。一个变得更贵的人民币——也许在这周以后还会有很高的升值——将会给经济增加一个减慢的因素。

此外,经济看起来也更加均衡了:有一些迹象显示消费正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以其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收入的增加正在提高家庭的消费能力,商品零售总额在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而农村也终于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角色,在六年暗淡的增长以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今年上半年提高了12。5%。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另一方面,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的建设开始支出,经济面临着重新喷发的危险。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建立的大量生产能力,意味着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经济下行(比如美国的经济增长减速而带来)就可能把国家重新拖入通货紧缩的危险。在中国,已经有9/10的商品是供过于求的。

在短期内,最大的担心是中国正在成为他在国际上巨大成功的牺牲者。直到最近,中国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的强力引擎,如果他放慢下来,现存的政治和贸易紧张将会加剧。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他减慢国内增长速度的一个非常不幸的副产品就是会导致爆炸性增长的贸易顺差,因为进口增长速度会减慢而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六月,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30.6%,而进口增长仅有15.5%,这就使得当月的对外顺差扩大到了97亿美元。2005年以来累计的对外顺差已经达到了差不多400亿美元,比去年全年还要多。今年的经常性帐户顺差讲达到GDP的9%。“仅仅一年以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工业产品进口国,但是今天,大陆正在成为重工业产品的净出口国,现在轮船上装载的不仅是仿制品,还有钢铁、其他金属以及化学产品,正在以可观的速度增长。”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说。

进口速度(除了日用品以外的其他所有物品)的减慢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这些在中国做生意的企业已经面临着日益剧烈的竞争和供过于求。而大陆的公司在出口中正变得越来越有野心,他们出口所有的东西,从纺织品和钢铁到机电产品,甚至是汽车。宁波波导,一个以浙江为基地的公司,正在用他的廉价手机淹没亚洲,因为它在国内出售已经无利可图。

人民币的重估应该能让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减少一点。美国的政客们一直都要求在这个方向上有所行动。但政客们要求中国走得更远一些。而同时,随着贸易以后,投资也开始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问题。对于他那高达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已经不仅仅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了,他也开始购买实物资产。中海油对优尼科185亿美元的出价已经引起了华盛顿的恐慌。中国这一周的行动也许会把贸易保护和要求升值的声音暂时压一下。但如果中国经济减慢,从而导致世界经济也放慢的话,这些声音又将会马上回来。

关于俄罗斯改革的书(续2)

May 8th, 2005

对书中的一些摘录和小小的点评

俄国的反危机措施(1998年经济危机时)
在巨大的国债危机前,俄国的经济终于崩溃了,这一天是1998年8月17日。
先后上台的是基里延科,切尔诺梅尔金和普里马科夫政府。前两个政府的纲领都没有被议会接纳。(评论:如果这是在中国,不知道这些政策会不会被否决呢?)
基里延科政府的反危机纲领单一强调解决预算和金融部门存在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压缩政府的开支和举借更多外债。首先,把更多的预算开支动员出来偿付国债。显然,政府不但没有去铲除国债危机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危机的原因,而且还计划继续不惜一切代价的执行支撑国家短期债券和联邦长期债券“金字塔”的路线。这就是说,要牺牲未来的预算收入,或者牺牲未来的几代人。(182页)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措施还包括向外国举借200亿美元的新债务来支持卢布汇率和为国家履行债务义务担保而且,要用外债来取代内债(尽管外债的成本也许要低一点),但这个政治风险太大了。国家借内债和外债的区别:借内债如果无力偿还政府和央行可以有很多克服困难的方法,包括债务重组、本币贬值、延期支付等。如果是外债无力偿还,采用什么手段来克服就得听命于国外债权国和IMF,他们采用的手段包括从查封账户到迫使俄罗斯在贸易、土地使用权、自然资源控制等方面交出自己的国家主权。(183页)(评论:和满清时代的中国何其类似)
在卢布面临贬值威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将不惜伤及生产领域的投资,提高利率,以减少从事俄罗斯国家债券投机生意的非俄罗斯居民损失超额利润的风险。汇率变成了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最新崇拜物,维持汇率稳定现在被看成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188页)(评论:在经济决策中,当你盯住了一个目标不放,往往意味着你丧失了政策上的灵活性,也就丧失了很多解决危机的方法。)

切尔诺梅尔金的“经济独裁”计划:首先将债务和卢布贬值,然后将卢布汇率固定,实行货币局政策,将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数量挂钩。这就意味着俄罗斯将丧失自己的货币主权。这个计划是在前阿根廷财政部长多明戈·卡瓦略的帮助下起草的,并且得到乔治·索洛斯的支持。在这种政策下,货币流通量将进一步缩小,生产企业将进一步萎缩,而同时俄罗斯将专门从事原材料生产的专业化分工。(195页)(评论:新自由主义对于落后国家确实不是一个适用技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新旧技术发展时代的更迭,资源会从旧技术发展时代的再生产框架流出,经过重新分配用于扩大新技术发展时代的再生产,同时生产能力也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得到现代化的改造。而在指令性经济条件下,当新技术发展时代到来时,先前的技术发展时代还要同时被保留下来,而与之相关的生产体制和组织体制就成了旧时代的后盾。结果,国民经济具有多种技术发展时代并存并自我再生的特点,这个特点造成了技术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迟滞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243-244页)(评论:我觉得这段对于前苏联的技术和经济滞后原因的分析十分透彻,换个角度说,这也是科尔奈所说的软预算约束的一种,计划经济中没有市场经济那种通过强制性的破产来未经集体“洗澡”的方法,是计划经济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