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y, 2005

关于俄罗斯改革的书(续2)

Sunday, May 8th, 2005

对书中的一些摘录和小小的点评

俄国的反危机措施(1998年经济危机时)
在巨大的国债危机前,俄国的经济终于崩溃了,这一天是1998年8月17日。
先后上台的是基里延科,切尔诺梅尔金和普里马科夫政府。前两个政府的纲领都没有被议会接纳。(评论:如果这是在中国,不知道这些政策会不会被否决呢?)
基里延科政府的反危机纲领单一强调解决预算和金融部门存在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压缩政府的开支和举借更多外债。首先,把更多的预算开支动员出来偿付国债。显然,政府不但没有去铲除国债危机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危机的原因,而且还计划继续不惜一切代价的执行支撑国家短期债券和联邦长期债券“金字塔”的路线。这就是说,要牺牲未来的预算收入,或者牺牲未来的几代人。(182页)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措施还包括向外国举借200亿美元的新债务来支持卢布汇率和为国家履行债务义务担保而且,要用外债来取代内债(尽管外债的成本也许要低一点),但这个政治风险太大了。国家借内债和外债的区别:借内债如果无力偿还政府和央行可以有很多克服困难的方法,包括债务重组、本币贬值、延期支付等。如果是外债无力偿还,采用什么手段来克服就得听命于国外债权国和IMF,他们采用的手段包括从查封账户到迫使俄罗斯在贸易、土地使用权、自然资源控制等方面交出自己的国家主权。(183页)(评论:和满清时代的中国何其类似)
在卢布面临贬值威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将不惜伤及生产领域的投资,提高利率,以减少从事俄罗斯国家债券投机生意的非俄罗斯居民损失超额利润的风险。汇率变成了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最新崇拜物,维持汇率稳定现在被看成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188页)(评论:在经济决策中,当你盯住了一个目标不放,往往意味着你丧失了政策上的灵活性,也就丧失了很多解决危机的方法。)

切尔诺梅尔金的“经济独裁”计划:首先将债务和卢布贬值,然后将卢布汇率固定,实行货币局政策,将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数量挂钩。这就意味着俄罗斯将丧失自己的货币主权。这个计划是在前阿根廷财政部长多明戈·卡瓦略的帮助下起草的,并且得到乔治·索洛斯的支持。在这种政策下,货币流通量将进一步缩小,生产企业将进一步萎缩,而同时俄罗斯将专门从事原材料生产的专业化分工。(195页)(评论:新自由主义对于落后国家确实不是一个适用技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新旧技术发展时代的更迭,资源会从旧技术发展时代的再生产框架流出,经过重新分配用于扩大新技术发展时代的再生产,同时生产能力也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得到现代化的改造。而在指令性经济条件下,当新技术发展时代到来时,先前的技术发展时代还要同时被保留下来,而与之相关的生产体制和组织体制就成了旧时代的后盾。结果,国民经济具有多种技术发展时代并存并自我再生的特点,这个特点造成了技术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迟滞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243-244页)(评论:我觉得这段对于前苏联的技术和经济滞后原因的分析十分透彻,换个角度说,这也是科尔奈所说的软预算约束的一种,计划经济中没有市场经济那种通过强制性的破产来未经集体“洗澡”的方法,是计划经济失败的重要原因)

几种理财方法的比较

Sunday, May 8th, 2005

现在市场上的理财手段花样翻新,最近又看到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出现,于是不禁把现在最通用的几种理财手段作了一些对比。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只是觉得好奇,因为对比以后居然发现有些产品的出现好像是完全不合理的,也许是我中间有些什么地方没有理解好,但也可能是我们的那些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确实赚钱赚得太狠,各种费用收得太高了。

1.银行存款利率
七日通知存款利率:1.62, 实际收益率:1.296%(扣除20%利息税)
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7%,实际收益率:1.656%(扣除20%利息税)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实际收益率:1.8%(扣除20%利息税)
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7%,实际收益率:2.16%(扣除20%利息税)
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4%,实际收益率:2.592%(扣除20%利息税)

2.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只能投资于货币市场,一般情况下认为这个市场是无风险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货币市场的收益率约为3%,这类基金的托管费和管理费总额为0.68%。其构成为基金管理费0.33%,基金托管费0.10%和基金销售服务费0.25%。所以实际收益率为2.3%左右(记住,这可是无风险收益率哦),介于两年期和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

3.保本基金收益率(基本上与券商集合理财计划非常类似,只是在投资比例上有所不同)
目前市场上共有5只保本基金,他们第一季度末的投资组合里股票的比例除了一支为接近20%以外,其余的都低于10%,也就是说,他们目前的投资结构已经完全符合券商集合理财的标准,而他们第一季度的净收益分别0.3%,2.0%,2.19%,0.32%,1.65%,均值为1.29%,标准差为0.92%。年化以后的平均收益率为5%左右,但标准差也有3.7%左右。平均收益率高于三年期的定期存款,但是同时风险也不小。
50万元的认购费是0.8%,管理费1.2%,托管费0.2%,如果选择三年不赎回,这样赎回费为零,三年平均下来每年需要缴纳费用为1.7%左右。所以加上这些费用以后整个资产组合的实际回报率为6.7%。
假设有70%的资产只能获取货币市场收益,每年约3%,为了达到5%的净收益率剩下的30%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应该在15%左右,这种收益水平在目前的股市大环境下确实不低。
而如果要达到三年定期存款税后收益即2.592%,整个资产组合的实际回报率应为4.3%,剩下的这30%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则应该为7.3%。

4.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类型很多,对于这些不同的投资计划,很多人认为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4%-6%。但是根据市场上现有的同类投资基金,似乎能达到的公司不多。
但是按照这些产品的规定,他们由80%稳定收益类资产和20%风险收益类资产组成,风险资产的比例要低于保本基金的30%。而投资基准是期初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定期整存整取税后利率),即2.592%。
在这个产品中,50万元金额的参与费为0.5%,管理费1%,托管费0.2%,假设也是选择三年不赎回,推出费为零,三年下来每年需要缴纳费用在1.4%左右。如果要达到基准收益,加上这些费用以后整个资产组合的实际回报率至少应为4%。假设有80%的资产只能获取货币市场收益,每年约3%,为了达到4%的净收益率剩下的20%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应该在8%左右。同样要达到三年期定期存款税后收益,对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风险资产部分的操作要求更高,但是由于这个产品对风险资产的上限要求更加严格,所以灵活性也更少,在这种更小的灵活性下能够做出比保本基金更好的业绩么?表示怀疑。总之,通过3和4两种产品的比较,发现第4种产品的出现好像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最后再把后面这两种基金跟货币市场基金做比较,注意后面的两种基金我们都是假设了三年不赎回的情况,所以灵活性和抗风险性上无法跟货币市场基金做比较。保本基金的各种费用比货币市场基金高出1.1%左右,这些费用全都要靠那30%风险资产来承担,这意味着100%的风险资产将对应着3.7%的额外管理费,这么高的管理费,我们还不如自己去做个投资组合买股票基金了,人家的管理费也只比你高0.4%,难道你为了管理这30%的风险资产就要耗费那么多的脑子?在券商理财产品中,这个问题一样存在。经过这个比较,似乎3和4也没有什么必要出现了,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把两份钱分别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和股票基金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于俄罗斯改革的书(续)

Sunday, May 8th, 2005

科尔奈曾经这样总结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使私有部门得以从下而上地生长起来,中国更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使得经济发展能够在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实现;另一种方式是尽可能快地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消灭国有制,这是前苏联的方式。
从刚才提到的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前一种方式的优越性。在一个完全没有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几十年没有经历过市场的社会中,突然给每一个人发了一张私有化证券,这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来分析一下。
由于一直运行在计划经济之下,居民都缺乏价格意识,社会上也缺乏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成熟的市场中介机构了。所有的居民相当于一夜之间被推向了市场。更甚的是,在俄罗斯,基本上没有什么中小企业,这就意味着每个居民手中的证券无论在哪个企业中都只能变成很少的一部分股权。在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每个居民拥有这么一点股权,在和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经理)的谈判中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而这个时候又没有一个公正的机构(如政府认可的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替这些居民进行统一的投资和管理,结果就是不可能有居民愿意进行投资(因为即使投资了也只能被内部人剥夺),私有化证券的市场价值非常低。这个时候,那些掌握了国有银行资源的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调动大量的国有银行资金到市场上超廉价地收购这些证券,从而控股私有化后的国有企业,然后以数倍的价钱卖给国外的投资银行。总而言之,由于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市场,掌握了国有银行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这还真跟中国以前的情况有点相似。
市场之所以更有效率是因为她可以更有效的传导信息。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这种传导信息的机制,普通的居民根本就不可能享受到市场带来的好处,相反的,他会突然感到茫然无助。缺乏自信的他不可能是一个有力的市场参与者。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改革战略。通过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市场机制有可能由下而上的建立,这就使得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能够逐步完善,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市场的观念已经进入了大多数人的思维之中。我觉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比以前快得多的信息和物质流动体系,只有流动,市场才能发挥它的配置作用。有一段时间国内甚至有人抱怨中国的信息硬件投资过多了,而我反而认为这是中国发展市场所必需的,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所以信息容量更大,所以我们的信息沟通技术应该是最好的才对。当然了,说到这里,又得涉及到一些中国改革的瓶颈问题。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信息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媒体自由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纵有很好的信息硬件措施,却在软件上落后得太多,缺乏了交流,或者说缺乏了一个公正的信息评价机制,市场机制的优越性还从何体现呢?
但是,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正确的信息处理和评价机制,我们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这样才能让大家的预期稳定化,只有稳定的预期,市场反映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加上俄罗斯的例子,我们就更能体会出邓小平“稳定压到一切”的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附一下关于俄罗斯经济从1989年到1998年这段下降时期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按照1995年美元计算的GDP,1989年的时候是5608亿美元,而到了1998年最低谷的时候是3132亿美元,下降接近一半。
而按照现价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1989年的时候是10379美元,而到了1998年剩下6912美元。下降30%左右。
最后一组数据是按照现价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1989年的时候是15332亿美元,而到了1998年剩下10147亿美元,下降超过30%。(总数比人均数下降的更多是因为人口减少了好几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