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China in foreign eyes' Category

关于中国刑罚的一篇联合国报告

Sunday, December 4th, 2005

Torture Is ‘Widespread’ in China, U.N. Investigator Says
Published: December 3, 2005 by NYTimes

这是近期关于中国法律制度的连续报道中的又一篇。
Mr. Nowak(Manfred Nowak)代表联合国对中国的刑罚制度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调查,在这份报告里,一方面承认了中国自从1988年签署了不采用拷问制度的国际公约以来的进步,但更多的是指出目前在中国仍然普遍存在着通过拷问来获取证供的现象。

在中国,长期以来认为只有那些能给人身体留下印记或者致残的“酷刑”才算做是严刑逼供(torture),而认为那些不给人身上留下明显伤疤的逼供方式不算是torture,这跟国际上的定义相去甚远。在中国,仍然普遍存在的逼供方式包括长时间上手铐或者脚镣,暴露在酷暑或者严寒之中,长时间维持着让人难受的身体姿势等,而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许就是不让嫌疑人睡觉了。

在经过长期的磋商以后,Mr. Nowak这次终于可以允许进入部分中国监狱并与囚犯展开私人采访。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存在的对权威的畏惧,在访问中大部分犯人都采用了自我审查的方式,以“不记得”等等作为借口来搪塞问题。尽管这样,他仍然收集到了一些关于滥用刑罚的证据,如一个著名的政治犯就在采访中说曾经被连续85天限制着以一个难受的姿势躺在床上。

Mr. Nowak认为应该进行一些制度上的改革来给犯罪嫌疑人更多的权利,另外,他认为还应该废除劳改制度,给予法院更大的权力,改善被拘留者的待遇等等。

(中国畏惧权威的文化传统“culture of fear”与建立一个强大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在一个如中国这样收入水平的国家可以仅仅通过法律就能治理好么?建立一个理想法律制度的成本应该如何分担,比如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请得起律师,这样的费用实在太庞大了。正如一些人所指出的,民主和法治也许仅仅是富裕国家的奢侈品,这种重视公平甚于效率的制度更适用于那些稳定的社会。)

中国和巴西

Wednesday, November 23rd, 2005

Brazil Weighs Costs and Benefits of Alliance With China
Published: November 20, 2005 by NYTimes

在巴西北部的兴谷河(Xingu River)流域,仍然居住着一些印第安部落,而现在,一个建成以后发电量将居世界第二的水电厂正准备兴建。当地的居民对此很不满,认为这将破坏他们长久以来的生活资源,而且可能会从其他地方带来一些不受欢迎的寻找工作的人。
这个项目跟中国联系在一起。一些中国公司正与巴西本地的公司合作开发亚马逊流域,他们希望能从这里获取各种矿产资源。当然,这个项目的兴建实际上始于1970年代,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兴建能够缓解南方工业地区的能源需求,而且这种能源是便宜和可再生的,对于开发这个国家的北部地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此外这个工程还将有助于控制河水的流量。但是由于人权组织、环保组织和当地人的反对,项目没能通过国会和法院,直到几年前上届政府下台的时候法院才认同了这个项目的好处。
这届上台的政府是左翼政府,他们认为应该优先考虑开发落后地区,给类似谷兴河这样地区的人民带去电力和发展。尽管这个水电项目能给当地带来这么多好处,但有人质疑这些项目实际上是为了那些可能在这里兴建的耗电巨大的冶金和采矿项目,而这些项目都跟中国因素联系在一起。他们还害怕这些投资会带来污染。他们认为从这些项目中受益最大的是中国而非巴西。
作者还强调了巴西新任总统在推进与中国的更广泛合作关系与这些项目紧密相关,这个政策在巴西的商业首都圣保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他们担心国家的商业利益会受到损害。
(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实际上我觉得巴西当地人的这种担心实在很没必要,中国的需求使得这里遇到了这么好的发展机遇,巴西的“亚马逊开发”赶上了一个外来的促进因素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中国人的竞争,原材料市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火爆局面,巴西的那几大公司从中绝对是赚得盘满钵满。但是中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中确实还需要改善,如果自己的国家都搞得污染严重,谁能相信你能给当地带去好技术和好环境呢?)

中国,棺材的故事

Thursday, November 10th, 2005

More Than a Billion Chinese but So Few Coffins
Published: November 10, 2005 by NYTimes

柳州曾经有一条著名的长寿巷(Longevity Lane),这里以出售棺材而著称。柳州棺材的名声来自于柳忠元,据说当年他在柳州死后用当地的雪松棺材费时半年运回北方的家乡,身体依然完好如初,从此这里的棺材就蜚声于外。但是在经历了1996年的柳江洪水以后(在那场洪水中4/5的城区都被淹了),长寿巷就被改名称永青巷(Evergreen Lane),当地政府似乎想抹平这一段历史。因为在中国,棺材行业是全国商业繁荣中极少的例外,这全都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于土葬的禁止。

1949年以后,新中国政府就开始禁止土葬,因为在过去,耗费巨大的葬礼经常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一些家庭为了筹集举行葬礼的费用而把女儿卖掉。这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以及孔教尊重父母的传统有关。但是这样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了浪费,同时还会导致土地的占用,而后面一条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更加重要,因为在中国土地是公有的,如果因为土葬而永久占用了土地将会给地方带来很多麻烦。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连妓女和造假都没能得到政府的有力控制,而土葬却能得到政府的全力并且成功的控制的原因。

现在在柳州成立已经看到不到棺材店,你只能到柳州的郊区去寻找。因为1985年以后,政府对一些边远地区的土葬进行了放松,所以在这里棺材还有一定的生意。在农村,绝大部分的人会愿意选择土葬,如果土葬可以被允许的话;他们认为这样子会比火葬带来更多的运气和福荫。在汉语里,“棺材”两个字正好与“官”和“财”同音,所以他们也认为这个东西可以寄托某种祝福。

与葬礼一样的还有婚礼,解放前婚礼也是大肆铺张的,而这种风俗在文革中被完全打破了。1978年以后,随着观念的改变,这种铺张又回来了,而且更甚于从前。可以想象,如果葬礼没有被严厉的禁止,从中国人传统里迸发出来的力量将可能造成多大的浪费。

关于中日之间的政冷经热

Wednesday, November 2nd, 2005

Economic Ties Binding Japan to Rival China
Published: October 31, 2005 NYTimes

在记者看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关系之紧密甚至已经超过了美日之间,而美日之间的经济关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正是中国的发展使得日本从长达十年的衰退中走了出来。

有多达15万的中国学生在日本的大学和语言学校学习,超过100万中国人在日本企业中工作;在上海,官方数字的日本人是2万,但实际上可能有10万日本人居住在这里,构成了日本以外最大的日本人社区。日本对中国的总投资达到了315亿美元。

东京三菱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认为中日之间的关系已经如此紧密,以至于讨论说退出中国并对中国的关系转向越南这样的地方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日本现在不是在鼓吹向印度投资么?)

但是今年4月的反日游行给了日本人很大的不安,他们担心下次会出现全国规模的类似活动。而一些日本人认为随着小泉将会在明年下台,情况可能会有好转。(为什么小泉这么特别呢?)

而对于两国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多是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一个大连理工的学生说“过去的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了”。一位在日本拿到学位并一直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对两国之间的问题深有感触,“尽管两国之间距离很近但是关系却很疏远,双方都没有很好的理解对方。”

日本的商界一方面倾向于支持小泉的经济改革措施,另一方面却对其敌对的对华政策感到担心,甚至更担心在小泉退休以后会有一个更加民族主义的领导人上台。

在理解上的差距扩大到了学校之中,一些前往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认为,中日之间的差距甚至比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大,在中国和美国,人们都会邀请朋友到家里聚会,而她在日本九年间从来没有受到过类似的邀请。

但是也有很多乐观者,他们认为未来共同繁荣的机遇将会促使两个国家走在一起,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建立这种关系的桥梁。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尽管日本的汽车公司对于他们的欧洲和日本对手来说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晚,但是却是目前为止投资最多的。上海的日本人学校的学生在过去十年里增加了10倍,现在新校区即将启用了。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上海中欧商学院的学生,她对上海的感触就是在这里,只要你有钱,你几乎可以干成任何事情,而在日本,你就会受到很多规则的限制。

刚才提到的那个日本人学校的校长说:“你很难让你的家人相信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发展是互相倚赖的,因为你的家人只会受到媒体的影响,而媒体每天对中国都是负面的报道。”(这和以前的一篇文章里说的:“如果你把中国看作敌人,那么他将真的成为你的敌人;而如果你把中国看作你的朋友,他有一天将会成为你真正的朋友。”有异曲同工之意。)

who’s who 人名录, 如《经济学家人名录》(Who’s who in Economics)

胡锦涛访问墨西哥

Tuesday, September 13th, 2005

Mexico Builds Trade Ties With China

Published: September 13, 2005. by NYTimes

胡锦涛访问墨西哥,和墨西哥总统签署了一些小的协议,包括税收互惠的协议和一个将来允许中国公司在墨西哥开采矿藏的框架性意向书,以及可以通过墨西哥出口的葡萄换取中国的梨。在平和的气氛下,其实是两国敏感的关系,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中墨之间的进出口比例是31:1,而且除了正规渠道的商品以外,还有大量的走私品在墨西哥国内泛滥。同时,中国还把墨西哥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的位置上挤了下来,日益取代墨西哥作为美国轻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国的地位。
而在整个拉丁美洲地区,中国正在美国的注视下跟很多国家签订了矿产资源的合同。在墨西哥,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墨西哥的宪法规定外资是不能进入其国家石油公司的,同时墨西哥也缺乏丰富的铝、铁矿石资源。
墨西哥总统Fox希望中国能在缩小贸易逆差以及打击走私上出力。其中的措施包括两国直飞航线的建立和让墨西哥成为中国公民团队旅游的目的地。

还提到的一个小插曲是胡锦涛在参观参议院的时候被困在电梯里15分钟,外国元首居然被困电梯,这种事情在中国不可想象,可见中国的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国家中确实是顶尖的。

both legal and contraband
the thriving market in smuggled Chinese goods 关于走私品的两种说法
the yawning trade deficit and the dumping of contraband Chinese goods
~~~~~~~~~~~~~~~~~~~~在美国谈论的最多的中国问题

hegemony 霸权
“And what we are looking to do is to see this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portunities and n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Bra战争

Sunday, September 4th, 2005

The Bra Wars
September 3, 2005, NYTimes

大意是批评美国最近对从中国进口的bra和其他纺织品的限制,认为这跟欧洲在各港口扣押大量来自中国的纺织品一样愚蠢。一个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那些提供给穷人消费的纺织品所承受的关税比其他商品都高,结果,以保护工作为名义,穷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而像欧洲的这种扣押行为也肯定会对欧洲的小零售商和中小商人造成很大冲击。对于欧美来说,自由贸易往往只意味着保护那些选定的大企业。
中国占领大众纺织市场是必然的趋势,对于欧美来说,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培育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对纺织这样的行业中的工人进行再培训。

美国传媒巨头在中国

Saturday, September 3rd, 2005

Media Executives Court China, but Still Run Into Obstacles
August 29, 2005, NYTimes

美国的四大传媒巨头在中国:
Viacom, with its president Sumner M. Redstone
MTV在广东落地,而一些节目则在CCTV播出。据公司说,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实现盈利,这些盈利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小部分则来自加盟费。

News Corporation, with its head Rupert Murdoch
新闻集团在其中占一半股份的合资公司成立的申请上周没有获得批准,而实际上,通过把包括国家地里频道在内的节目通过地方有线电视台播出,新闻集团早就绕开了这个障碍。目前,新闻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包括星空卫视以及凤凰卫视的少数股权。

Time Warner, with its chairman Richard D. Parsons
时代华纳继续在中国投资电影院线,同时拥有CETV的少数股权,而这家电视台的大股东是Tom Group。

Disney, with its president Robert A. Iger
迪士尼也许是这几家公司中在中国投资最多,也最有可能获得短期成效的公司。迪士尼的授权玩具和杂志都很畅销,更重要的是香港迪士尼乐园今年就要开张了。

最近,中国有在传媒市场上收紧控制的迹象,悲观人士认为是胡锦涛上台以后的一个长期取向,而乐观人士则认为是中国政府维持社会控制惯用的手段而已。而随着2008年奥运的临近,中国要为这件大事做好准备,包括在传媒市场上,所以很多传媒界人士都认为中国的这种收紧只会是暂时的。而奥运会将会带来大量的广告和其他收益,所有已经在运营的有线网络都将从中受益。此外还有人认为,中国的新领导层将比旧领导层更能容忍不同的政治看法,而最早的受益者将是Disney。当香港在2003和2004年遭受民主抗议活动时,新领导层的反应是放松内地居民进入香港,这将会为9月12日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开幕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尽管政府想加紧控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美国文化正日益深入中国。Disney的玩具、卡通形象和美国的电影正在这里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而对于美国的传媒公司来说,一件既喜又忧的事情就是中国的盗版问题,一方面方便了美国文化的传播,但同时又伤害了美国公司的利益。

Hutchinson Whampoa 和记黄埔
Li Ka-shing 李嘉诚
In China, it is always two steps forward and one step back. by Mr. […]

关于中美关系的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3rd, 2005

Rice Warns China to Make Major Economic Changes
August 19, 2005 NYTimes

赖斯警告中国应该在本身的经济政策上面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以避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问题。(从我看来这句话用在美国身上更合适,美国的财政政策已经使之成为世界经济的大麻烦之一。)
虽然标题有点危言耸听,但文章内容还是比较平淡的,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东西差不多。
美国对中国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比如人民币的继续升值;同时,美国关注的其他问题依次是中国的军力、人权和宗教自由问题。一般来说,赖斯在日常场合经常对中国进行正面评价,她对中美关系经常用的形容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尽管下个月胡锦涛就将进行他上台以后的首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但是赖斯在这个时候打破了平时惯用的正面评价,对中国提出了不寻常的严厉批评。(美国人就是精于谈判之道,在谈判到来之前就开始开动舆论工具来对竞争对手施压了,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往往喜欢在人家来访之前做出张开双手迎接的举动。)
“我们需要集中关注的一点是理解好中国到底将以怎样的方法来影响世界。因为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力量,而且将会变得更加重要。”赖斯对中国的评价。(美国近来重复表达的观点。)
副国务卿佐利克在跟中国领导人会面以后说,中国领导人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维持良好中美关系的渴望。他说:“一方面他们不想跟美国冲突,另一方面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感觉。特别是,如果他们的决策不透明,就会带来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让我们避免做正面答复。”事实上,美国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么做的,他们通过加强和澳洲、印度和日本这些中国邻国的关系来回避风险。(确实,作为中美关系中较弱的一方,中国政府经常会表现出不确定性,这也是因为中国政府的位置所决定的,博弈双方中较弱的一方只能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利益,北朝鲜因为更弱,所以这种手段的运用就更是登峰造极了。)
对于美国来说,对于布什政府、美国国会对中国的批评和美国的产业界领袖来说,中国政府处于类似见习期这样的处境,下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中国在将来的几个月会不会继续对人民币的币值重估。根据布什政府的说法,人民币目前2.1%的升值水平仅仅是个开始而显得并不足够。一些人期望在10月之前会有更多的升值举动。(按照目前的形势,只要欧洲和日本地区的经济继续复苏,人民币就可以按照目前的一揽子货币来对美元实现继续升值。)
而赖斯则表示,将继续关注中国的军力建设,因为这种建设超过了中国的地区利益(难道中国的地区利益就不能扩展?),而且还将在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给予压力(这些都被放到后面去了,还是国家利益优先,价值观其次)。
这个春天和夏天,中国的几个举动,包括通过反国家分裂法、意图收购优尼科和美泰等,引起了华盛顿对中国的高度关注,或者用一个参议员的话来说,就是“处于对中国的狂热关注之中”。
自从这个7月以后,中国放弃了收购优尼科的努力,开始重估币值,还承认了直销的合法性,同时在北朝鲜武器谈判中赢得了赞许(细细算来,原来中国做的让步还真不少),“温度正在下降”,中美关系在中国的让步下趋缓。
参议员Schumer和Graham,提出了法案,威胁如果中国不重估币值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处以27.5%的关税,这项法案在4月份测试表决时获得了惊人的67票支持。这两个议员对于2.1%的升值幅度都不感到满意,但目前都在观望和等待中国政府的下一步行动。为了保持这个问题的热度,Schumer议员的办公室最近推出了一份15页的报告,用尖刻的语言来指出中国在经济和贸易上面的问题。(美国政治的show味由此可见一斑。)
报告里提到“中国以市场准入为交换条件,要从美国公司那里敲诈专利产品,公正和始终如一这些自由市场的一般准则并不是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在碰到国家利益问题时,难道这些也是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么?)
美国驻华使馆的说法就不太一样,她认为“被13亿消费者所吸引,很多公司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进入了中国市场”。
和佐利克一样,赖斯也一样强调中国政府应该听从来自国会和其他渠道的声音。尽管政府并不同意Graham-Schumer法案,但是中国政府不应该忽略美国人民的声音。(通过其他渠道来反映压力传达声音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就像中国政府想通过民间游行来反对日本一样,但显然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机制,中国政府用这招的时候经常前怕狼后怕虎,行效不够好。)
最后的一句话是“我们提醒他们(中国政府),我们的总统是一个自由贸易者,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美国的工人农民还有美国的商品。”(这句话很有讽刺意味,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双重标准,一方面美国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守原则,但中国就必须每时每刻遵守自由市场原则,否则就被批评为政策不具备透明性。)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成绩单

Saturday, September 3rd, 2005

G.M. Thrives in China With Small, Thrifty Vans
Aug 9th, 2005, NYTimes

GM在中国通过微型客货车(面包车)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与此同时,负责GM中国业务达九年之久,并独自开拓了这一市场的Murtaugh先生却在4月辞职了。
由于在像五菱阳光这样的面包车市场上取得了成功,通用一举取代了大众在中国市场上长达20年的领先地位。在其他地区的业务亏损累累的时候(这个春天,通用的债券被降级为垃圾级别。),Murtaugh率领的中国公司却成功地形成了创新的环境,并敢于开拓与通用一贯准则不相吻合的市场,在这个也许更适合中国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柳州五十铃被通用成功的转型,通用给五十铃带来的一切让所有这里的人都印象深刻。
而在较大车型的市场,跟美国市场一样,通用和大众也遭到了本田、丰田和现代的蚕食。
中国政府也在鼓励更有效率的车型,尽管人大选择了为石油生产提供更多补贴而限制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
big is better vs. Getting Big by Going Small
在今年上半年油价上涨而农民与小企业主的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通用的策略获得了奖励。
1996年,Murtaugh正式入主了一家和上汽集团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而其他地区领导人两年一换不一样,Murtaugh在这个位置上呆了9年。Murtaugh发现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主和富裕农民仍然买不起最新的西方车型,但他们的储蓄已经足够买那些5000美元以下的小型车了。
1999年,Murtaugh第一次来到了柳州。当时这里的冲压工厂有20步工序,Murtaugh问当时的领导人:“你们一年需要多少眼部和手指接驳手术呢?”当时的工人安全情况确实很糟糕。而现在,工厂里每个工人都戴上了安全眼睛,而机器上也安装了自动停机功能以防止工人们损失手指。
在柳州的工厂里,外表有点破落,而在内部则是新旧管理技术的结合体,而很多管理技术都是Murtaugh从日本同行那里学来的。。零部件通过小型的塑料架一天之内运送很多次,而不像其他地方那样通过船运每几天运送几次。这就减少了存货,也增加了生产线的灵活性。
整个工厂只在焊接挡风玻璃这一道工序上使用了机器人,其他工序全部依靠灵活的人手,这里的人工是60美元/月,高于这个贫困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是通用通过上海工厂学到的。在上海安装第一条生产线时,通用安装了数以十计的机器人,却发现这样做昂贵而且也不如人手灵巧。于是在安装上海的第二条生产线时,通用就只使用了2个机器人。在中国,“低成本不但意味着低工资,同时也意味着低投资。”上海通用的CFO如是说。
在1999年之前,五菱甚至没有处理员工建议的渠道,而去年,5000名员工一共提出了4000条建议,今年头五个月,这个数字也同样达到了4000。
Murtaugh的离去在业内普遍被认为跟GM的一些限制其自治权力的举措有关。去年夏天,公司把运营部从新加坡搬到了上海,跟Murtaugh的办公楼只隔了一个街区。
(在汽车行业,FDI进入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一直争论不休,一方面,外国企业的进入提高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失去了自主品牌,同时研发力量也受到了削弱。个人认为前者的作用更强大,凭借着中国人善于学习的精神,长远来说我们将会从中受益。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寻找到最适合中国能源状况的交通工具。)

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的影响

Saturday, September 3rd, 2005

A Rising Yuan Won’t Lift All Boats
August 7, 2005, NYTimes

人民币的升值也许会对某些还没有撤出美国本土,而且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产业如半导体等有益;
对于大部分低技术而且早早就推出了美国的产业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只意味着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新分配;也许会改变一些厂商对海外生产基地的选择,但是并不会为美国本土工人带来工作,而一般美国人却错误地认为这将给本土工人带来工作。
但是如果资产市场上来自中国的资金减少,将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导致这一轮经济上升的主动力——房地产业遭遇危机。
如果中国真的迫于压力把人民币大幅升值,制造业工人将可以得到喘息之机,但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就要遭殃了。
Somebody protects us from what we want. (中国人实际上保护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go south 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趋于下降
against all odds 不计成败,不理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