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ugust, 2005

铁路上的广告市场

Wednesday, August 31st, 2005

从上海到广州的火车上发现了一本广告杂志,有点意外,想不到现在铁路也能像航空那样有自己的广告杂志,确实,对于旅途中百无聊赖的人如我等,这样一本杂志的广告作用不可小视,而且这本印刷精美的杂志最后也被我对铺的兄弟拿走了,宣传效用又扩大了。
其实铁路上的广告一直都是一个待开拓的市场,铁路长途旅行是很容易无聊的,想想看卧铺车厢里多少人在无聊的看着窗外那并不漂亮的风景,有多少人看那些生编滥造还十块钱一本的故事书就知道这段时间的无聊了。终于,上海人先走了一步,把铁路挣钱的方式又开发了一种。听说在飞机上负责发行杂志的公司都是垄断经营的,利润率超高,不知道铁路能不能成为下一个,各位有意的人士估计可以开始跟各个铁路公司联系了。
其实除了列车上以外,列车外也是大有可为的广告市场,不过这个市场现在一般都被那些在墙上油漆的小广告所占据,对于铁路来说,这样一个大市场无法有所作为确实是个问题,当然了,谁也不会希望将来的列车完全行驶在广告走廊之中,应该想一个怎样的折中办法值得思考。
对于铁路沿线的城市来说,随着停靠车站数量的减少,现在的旅客大多已经不知道经过的站名了,这些城市在铁路上的知名度也因此下降。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不同地方都比着招商引资的年代,知名度何等重要。其实旅客们都很好奇自己经过了些什么地方,如果地方政府在车站附近树立一个很大的宣传本地的广告牌,估计宣传效果比在央视做广告还好,因为人家毕竟“亲身”经过了这个地方,更有体会。

中国:以退为进(翻译)

Monday, August 8th, 2005

中国:以退为进
by Keith Bradsher, Aug 3, 2005, NYTimes
“以退为进”这是孙武2500年前写下的话,正好符合中海油这次放弃对优尼科竞购的场景。
对于中国公司的收购,美国人的担心包括了从制造业岗位流失、高油价到能源安全等等的所有东西,而当国会破坏了这次收购以后,事件背后的经济基础因素仍然存在,包括了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处置和中国对于进口石油的热切渴望。
也许最立竿见影的影响是中国公众对美国的态度。中国的国营媒体把这次收购渲染为一次纯商业运作。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教授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标志性收购,但显然,大家现在都感到了某种失落。”
中国官方也面临着如何处置由于收购失败而给国内带来的潜在影响。当然,中国官方不可能以年初对待日本修改教科书那种态度来对待这种事情。一种担心是中国的石油公司会更倾向于投资像苏丹和缅甸这样的反美国家,同时也会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更多石油。但是,专家们认为中国政府的表现会更为务实,他们不会抛售美国证券,也不会放弃收购外国品牌、技术和能源资产的长期努力,而会对美国采取一些微妙的商业报复行为,比如向空客下一个大订单或者在石油领域对BP和壳牌作一个大的让步。
中海油的退却甚至可能促进那些政治敏感程度较低的收购,如最近的南汽对罗孚资产的收购。

能源方面。一些能源专家甚至质疑中国的能源政策,认为购买海外油田并不见得能增加中国的能源安全。“也许价格比油田储量更为重要。”
另一位能源专家认为,中国公司仍将继续他们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收购海外资产。
外汇储备方面。中国高达71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需要投资,而目前这些资产投资于美国证券市场,每年收益率为个位数,尽管每年的收益总数很大,但仍在中国国内遭受很大的争议。中海油的收购则可能为这些储备提供另一个商业机会,因为中国在春天即将结束之时宣布将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而这家银行将转而为中海油的收购提供60亿美元贷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争取最大化这些外汇储备的收益。
而在中海油之前,海尔也退出了对美泰——一家深受工会影响的美国家电企业——的争夺。这宗收购同样面临了政治压力,尽管相对来说小一点。而联想则成功的完成了对IBM PC部门的收购。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一个教训就是中国公司更有可能完成那些不直接触动美国大经济集团利益的收购。海尔的收购挑战了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利益,这个工会可能是美国最大和最有政治影响的工会组织。而对优尼科的收购则让雪佛龙感到不安,这家公司在国会中进行了积极的游说来阻止中海油并让自己最后成为收购的胜利者。
相关人士说,中国公司在收购美国公司时应该更谨慎。比如对石油公司的收购,由于这个部门的战略重要性,就需要格外小心。而在收购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因为一些敌意政客担心中国会把生产部门搬回国内,所以中国公司也要十分小心。
中海油也学到了重要一课,他们不但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华盛顿的公司高层那里,还应该同时把注意力投向华盛顿的国会山。这对于中国的官员来说也许有些困难,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立法机关只是作为橡皮图章来执行领导意志的国家里。
据一个接近中海油这次收购的人士说,中海油的顾问在开始竞价之前主要征询了管理层的意见,并没有遇到强烈反对;但是他们没有同时尝试向国会中的一些议员征询意见,尽管这可能要麻烦得多。
80年代,日本的公司在面临美国的保护主义时,雇佣了数以百计的游说者,其中包括很多前政府官员。而像中海油这样的中国公司则很少这样尝试。
Andrews-Speed先生说道:“教训就是,当你参与了一个大收购行动,在宣布任何事情之前都是有大量工作要做的,而显然他们(中国公司)并没有做好政治方面的工作。”

不要担心中国而是向中国学习(翻译)

Monday, August 1st, 2005

Don’t Worry About China. Learn From it.
July 31, 2005, NYTimes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篇对于中国的静态判断,作者对于中国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但是通过数据来反思一下,对于我们清楚地认为自己还是有好处的。还有作者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担心和畏惧并不能带来什么,只有向对手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作者认为媒体对于中国威胁的炒作是愚蠢的行为,有点类似于媒体和CIA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以后的炒作,当时的言论认为苏联将很快成为世界技术和经济的霸主。这些言论都是基于一系列错误的假设和大量的臆想之下的,显然这些预测都没有成为现实。

作者认为通过数据判断,中国的GDP规模仅有美国的六分之一,而人均GDP更仅有美国的30分之一。而CIA中的经济学家使用了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以后,作为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的GDP现在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人均相当于美国的15%。但作者同时也认为这种衡量标准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可笑的,因为在美国数以千万计的家庭拥有占地四分之一英亩以上的大住宅,三个以上的卧室,空调设备,而在中国只有最富有的10000个家庭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这似乎低估了中国的情况,而且也没有看到中国和美国在制度上的差别带来的评价标准的差别)

然后作者对中国进行最乐观的假设以后,比较了两个国家的将来。按照目前中国9-10%而美国3%的增长速度增长25年,然后采用对中国最乐观的CIA的购买力评价数据,2040年中国的GDP仍然赶不上美国($65k vs. $84k)。如果采用的是现价汇率GDP的话,中国到2030年大约可以达到美国的六分之一,这一切假设的前提是中国要维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25年,而这是史无前例的。即使这成为了事实,中国人也要在他们的曾孙辈才能赶上美国,所以现在的美国人根本不必担心。(事实上,按照人均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过去25年的增长速度大约为6%,而用人民币衡量人均GDP增长率约为8%。)

最后,作者认为,邻国变得更好对美国只会更好。(如果美国人都这么想就好了。)外国人变富以后,会让美国人分享到更多增长的好处。而在目前,美国人应该学习中国,更多的投资在人力资本上,更多的储蓄和投资。担心、害怕和嫉妒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而从我们的朋友——中国身上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这句话是多么的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