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退为进(翻译)

中国:以退为进
by Keith Bradsher, Aug 3, 2005, NYTimes
“以退为进”这是孙武2500年前写下的话,正好符合中海油这次放弃对优尼科竞购的场景。
对于中国公司的收购,美国人的担心包括了从制造业岗位流失、高油价到能源安全等等的所有东西,而当国会破坏了这次收购以后,事件背后的经济基础因素仍然存在,包括了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处置和中国对于进口石油的热切渴望。
也许最立竿见影的影响是中国公众对美国的态度。中国的国营媒体把这次收购渲染为一次纯商业运作。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教授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标志性收购,但显然,大家现在都感到了某种失落。”
中国官方也面临着如何处置由于收购失败而给国内带来的潜在影响。当然,中国官方不可能以年初对待日本修改教科书那种态度来对待这种事情。一种担心是中国的石油公司会更倾向于投资像苏丹和缅甸这样的反美国家,同时也会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更多石油。但是,专家们认为中国政府的表现会更为务实,他们不会抛售美国证券,也不会放弃收购外国品牌、技术和能源资产的长期努力,而会对美国采取一些微妙的商业报复行为,比如向空客下一个大订单或者在石油领域对BP和壳牌作一个大的让步。
中海油的退却甚至可能促进那些政治敏感程度较低的收购,如最近的南汽对罗孚资产的收购。

能源方面。一些能源专家甚至质疑中国的能源政策,认为购买海外油田并不见得能增加中国的能源安全。“也许价格比油田储量更为重要。”
另一位能源专家认为,中国公司仍将继续他们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收购海外资产。
外汇储备方面。中国高达71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需要投资,而目前这些资产投资于美国证券市场,每年收益率为个位数,尽管每年的收益总数很大,但仍在中国国内遭受很大的争议。中海油的收购则可能为这些储备提供另一个商业机会,因为中国在春天即将结束之时宣布将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而这家银行将转而为中海油的收购提供60亿美元贷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争取最大化这些外汇储备的收益。
而在中海油之前,海尔也退出了对美泰——一家深受工会影响的美国家电企业——的争夺。这宗收购同样面临了政治压力,尽管相对来说小一点。而联想则成功的完成了对IBM PC部门的收购。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一个教训就是中国公司更有可能完成那些不直接触动美国大经济集团利益的收购。海尔的收购挑战了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利益,这个工会可能是美国最大和最有政治影响的工会组织。而对优尼科的收购则让雪佛龙感到不安,这家公司在国会中进行了积极的游说来阻止中海油并让自己最后成为收购的胜利者。
相关人士说,中国公司在收购美国公司时应该更谨慎。比如对石油公司的收购,由于这个部门的战略重要性,就需要格外小心。而在收购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因为一些敌意政客担心中国会把生产部门搬回国内,所以中国公司也要十分小心。
中海油也学到了重要一课,他们不但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华盛顿的公司高层那里,还应该同时把注意力投向华盛顿的国会山。这对于中国的官员来说也许有些困难,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立法机关只是作为橡皮图章来执行领导意志的国家里。
据一个接近中海油这次收购的人士说,中海油的顾问在开始竞价之前主要征询了管理层的意见,并没有遇到强烈反对;但是他们没有同时尝试向国会中的一些议员征询意见,尽管这可能要麻烦得多。
80年代,日本的公司在面临美国的保护主义时,雇佣了数以百计的游说者,其中包括很多前政府官员。而像中海油这样的中国公司则很少这样尝试。
Andrews-Speed先生说道:“教训就是,当你参与了一个大收购行动,在宣布任何事情之前都是有大量工作要做的,而显然他们(中国公司)并没有做好政治方面的工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