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关系的文章

Rice Warns China to Make Major Economic Changes
August 19, 2005 NYTimes

赖斯警告中国应该在本身的经济政策上面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以避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问题。(从我看来这句话用在美国身上更合适,美国的财政政策已经使之成为世界经济的大麻烦之一。)
虽然标题有点危言耸听,但文章内容还是比较平淡的,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东西差不多。
美国对中国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比如人民币的继续升值;同时,美国关注的其他问题依次是中国的军力、人权和宗教自由问题。一般来说,赖斯在日常场合经常对中国进行正面评价,她对中美关系经常用的形容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尽管下个月胡锦涛就将进行他上台以后的首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但是赖斯在这个时候打破了平时惯用的正面评价,对中国提出了不寻常的严厉批评。(美国人就是精于谈判之道,在谈判到来之前就开始开动舆论工具来对竞争对手施压了,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往往喜欢在人家来访之前做出张开双手迎接的举动。)
“我们需要集中关注的一点是理解好中国到底将以怎样的方法来影响世界。因为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力量,而且将会变得更加重要。”赖斯对中国的评价。(美国近来重复表达的观点。)
副国务卿佐利克在跟中国领导人会面以后说,中国领导人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维持良好中美关系的渴望。他说:“一方面他们不想跟美国冲突,另一方面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感觉。特别是,如果他们的决策不透明,就会带来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让我们避免做正面答复。”事实上,美国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么做的,他们通过加强和澳洲、印度和日本这些中国邻国的关系来回避风险。(确实,作为中美关系中较弱的一方,中国政府经常会表现出不确定性,这也是因为中国政府的位置所决定的,博弈双方中较弱的一方只能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利益,北朝鲜因为更弱,所以这种手段的运用就更是登峰造极了。)
对于美国来说,对于布什政府、美国国会对中国的批评和美国的产业界领袖来说,中国政府处于类似见习期这样的处境,下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中国在将来的几个月会不会继续对人民币的币值重估。根据布什政府的说法,人民币目前2.1%的升值水平仅仅是个开始而显得并不足够。一些人期望在10月之前会有更多的升值举动。(按照目前的形势,只要欧洲和日本地区的经济继续复苏,人民币就可以按照目前的一揽子货币来对美元实现继续升值。)
而赖斯则表示,将继续关注中国的军力建设,因为这种建设超过了中国的地区利益(难道中国的地区利益就不能扩展?),而且还将在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给予压力(这些都被放到后面去了,还是国家利益优先,价值观其次)。
这个春天和夏天,中国的几个举动,包括通过反国家分裂法、意图收购优尼科和美泰等,引起了华盛顿对中国的高度关注,或者用一个参议员的话来说,就是“处于对中国的狂热关注之中”。
自从这个7月以后,中国放弃了收购优尼科的努力,开始重估币值,还承认了直销的合法性,同时在北朝鲜武器谈判中赢得了赞许(细细算来,原来中国做的让步还真不少),“温度正在下降”,中美关系在中国的让步下趋缓。
参议员Schumer和Graham,提出了法案,威胁如果中国不重估币值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处以27.5%的关税,这项法案在4月份测试表决时获得了惊人的67票支持。这两个议员对于2.1%的升值幅度都不感到满意,但目前都在观望和等待中国政府的下一步行动。为了保持这个问题的热度,Schumer议员的办公室最近推出了一份15页的报告,用尖刻的语言来指出中国在经济和贸易上面的问题。(美国政治的show味由此可见一斑。)
报告里提到“中国以市场准入为交换条件,要从美国公司那里敲诈专利产品,公正和始终如一这些自由市场的一般准则并不是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在碰到国家利益问题时,难道这些也是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么?)
美国驻华使馆的说法就不太一样,她认为“被13亿消费者所吸引,很多公司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进入了中国市场”。
和佐利克一样,赖斯也一样强调中国政府应该听从来自国会和其他渠道的声音。尽管政府并不同意Graham-Schumer法案,但是中国政府不应该忽略美国人民的声音。(通过其他渠道来反映压力传达声音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就像中国政府想通过民间游行来反对日本一样,但显然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机制,中国政府用这招的时候经常前怕狼后怕虎,行效不够好。)
最后的一句话是“我们提醒他们(中国政府),我们的总统是一个自由贸易者,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美国的工人农民还有美国的商品。”(这句话很有讽刺意味,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双重标准,一方面美国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守原则,但中国就必须每时每刻遵守自由市场原则,否则就被批评为政策不具备透明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