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Articles' Category

一本关于邓小平时代的书

Saturday, January 7th, 2006

这几天看了一本书,《邓小平时代 :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作者 杨继绳是新华社的一名高级记者。连续用了四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上卷,很久没有这么起劲地读一本书了。
说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地方吧。
(1)毛床前的政治斗争。当时打倒四人帮用的口号是“打倒党内的走资派”,尽管从两派人的观点来看,被打倒的实际上才是最反对走资派的。这就是政治斗争的黑色幽默了。
(2)70年代末的民主气氛。76-78年间的北京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当时的人居然可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去贴大字报,可以到天安门广场开万人演讲会,现在想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3)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实效的分析。一个统计数据说,在1976年的中国,1/3的中国人生活水平不如1952年,1/3的中国人生活水平甚至不如30年代。而且根据Maddison的数据,中国GDP(PPP标准)占世界的份额从1952-1978年间也大幅下降了,在1978年的时候是历史上的最低点。这就对官方的一些统计数据得大大质疑了,中国1978年前的平均经济增长(按照官方统计)差不多在6%左右吧,难道同时期的世界平均增长水平还高于6%?这似乎不太可能。也许问题来自于统计的方法,我们的统计局也许给我们弄了个高明的统计方法,这个问题是我脑袋里一直就存在的,但似乎一直都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
(4)贫穷的强盛。1974(?)年的时候一位巴基斯坦总理来中国,毛大手一招就给了人家4亿元的援助,而且说“我们扫扫仓库就可以拿出来了”,一方面感叹国家的这种高度集权,对资源的任意分配,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对于“仓库”的管理是何等混乱。
(5)“绿灯亮时跑步走,红灯亮时绕着走,没有灯时摸黑走。”当时广东省一些干部对于如何执行中央政策的心得。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跟一个厂长的讲话中肯定了这种做法。
(6)工农业剪刀差和乡镇企业。农民办乡镇企业是对于工农业剪刀差的一个自然反应,既然工业品价格这么高,农民当然也想分一杯羹了。也许从这个角度来描述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衰落更直接更有效。
(7)外贸体制对于中国的约束。当时的进出口计划是这样制定的:根据明年的需要确定进口数量,然后根据进口数量来确定出口数量,所有的外贸由国有贸易企业来执行,生产者和国际市场时间绝缘。而且虽然说中国的体制相对苏联来说没那么死,但是当时在工业部门这种计划机制仍然是非常可怕的。
(8)香港发展和其机遇。50年代末,很多东南亚华人资本聚集到了香港,这就造成了香港资金市场利率非常低,所以刺激了当地企业家的投资,这是让香港得以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9)广货北伐的几个阶段:走私品北伐,真正的广货北伐,广东资本北伐。
(10)联产承包制的历史沿革。其实在小岗村之前就已经有先例了,比如安徽曾经在某年大旱的时候提出了“保命田”这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分田到户;到了1977年,安徽再次遭遇大灾,小岗村再次没有了退路,于是他们想起了这个制度。而且很多地方试行了“包干到组”,但是这种改革措施仍然没有取得多大的效果,结果最后就包干到户了。既然大家都知道这种制度可以在遭遇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保命”,那为什么在平时就不能使用呢?也许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吧,在人们的偏好里,意识形态太重要了。
大概就想起这么些了。

关于中国移民的另一段历史

Sunday, November 20th, 2005

以前在上经济史的时候还听说过牙买加的华人,这些当年华工的后代尽管在经过与当地人通婚以后已经没有什么华人的生理特征,但他们依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依然讲着中国的方言并以此为荣。这样的民族认同感真的可以跟埃塞俄比亚的那些黑犹太人相提并论了。
在今天的几个南美小国,苏里南和圭亚那有着为数不少的华人后裔。据说现在这些地方的华人中仍然通用粤语。他们是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英国和荷兰政府组织出去的,这些殖民政府因为没有招募到足够的欧洲人来开垦这些土地,而黑人资源也枯竭了(当然也跟他们认为黑人无法成为他们眼中合格的公民有关),于是可能多少怀有一些真诚的想法(当时的欧洲社会已经开始变得富足,一些人道主义的同情者也开始对政策起到影响),他们从中国和印度等地招募了一批人前去开垦,希望能在这里培养出新的中产阶级,把这些地方变成新的乐土(显然这些地方的热带气候是欧洲人所不喜欢的,所以要找其他民族去替他们开垦)。由于是这样的原因,这批华工的待遇是最好的,按照《西方的中华帝国观》这本书的说法,他们还得到了殖民政府的很大优待。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后来还是没能成为另一个新加坡这样的华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为印度人似乎竞争能力更强,价格更便宜,结果后来就没有再大规模引进华人,而是引进了更多的印度人。到了今天,这两个国家中的印度人似乎占了更大的上风。
从这个案例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竞争,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参考书:
西方的中华帝国观 / (美)M.G.马森著; 杨德山等译
时事出版社, 1999

100多年前的华人留洋史

Sunday, November 20th, 2005

近来看了《西方的中华帝国观》这一本书,里面的一个章节“移民”看了以后,觉得跟今天的情况很类似。
在中国的国门19世纪中被打开以后,大批的华人苦力被西方的殖民者用各种方式贩运出去。这本书里主要介绍了一些状况比较好的中国苦力,通过翻阅网络资料,你就能发现很多状况差得多的华工。
一些苦力到了美国,参与美国的西部开发,因为当时美国的劳动力奇缺。他们基本上是以契约劳工的身份过去的。华工拿着当地人一半的工资,但是华工的勤勉是令人吃惊的,在开始的时候也受到了欢迎。随着华人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用低廉的价格与当地的白人展开竞争。结果,资本从中获利了,但是当地的劳工受到了打压。据说甚至还有终于纺织厂的厂主把华工从西部带到东部麻省的纺织厂中,此举成了当时很多工厂主认为值得推广的行为,以此来威胁当地的工人接受低工资。结果,当美国当地劳动力变得相对充裕以后,找不到工作或者竞争不过华人的白人就掀起了不满的浪潮,最终,在当地人的压力下,通过了禁止华工输入的法律。
今天,流动的方向跟当时相反,是美国的资本流动到中国,直接在当地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种方式的政治成本更低(工人是中国工人,美国的资本不需要付出工钱以外的其他责任)。这种竞争的结果还是一样的,美国本地的工人不可能跟中国的工人相竞争,于是,他们又掀起了新的反对浪潮,宣称要对中国商品进行限制。
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100多年前的问题今天换了一个方式又重新出现。

参考书:
西方的中华帝国观 / (美)M.G.马森著; 杨德山等译
时事出版社, 1999

从飓风破坏到滩涂保护

Sunday, September 4th, 2005

据说这次Katrina飓风造成重大破坏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新奥尔良在城市开发中破坏了大量滩涂,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情况。现在中国的各个沿海城市都在拼命围垦土地,原因跟中国的土地制度紧密相关。
耕地资源的减少使得2003年以后对耕地进行保护,每占用一亩耕地就必须新开垦一亩新的耕地来补偿。而围垦出来的土地是未定性的,用于开发并不影响整体土地资源安排,所以成本最低。另外,如果在其他地方占用了耕地,也可以通过围垦滩涂变成耕地来实行所谓的“占补平衡”,同样大大减少了占用土地的麻烦。
滩涂的占用一方面破坏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另外在沿海地区面临巨大台风的破坏时,将会出去屏障,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
跟新奥尔良一样,上海也位于大河的出海口,尽管上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很少遇到台风的正面袭击,但是谁敢保证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呢?而一旦发生,将是对中国经济的最严重破坏。
而在其他容易受到台风袭击的地方,如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这种围垦滩涂的行为也同样炽烈,谁敢保证这些地方的将来呢?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一片翻译(辛辛苦苦敲得哦)

Friday, July 22nd, 2005

他会走多远——关于人民币币值重估
翻译自”Economist” Jul 21st 2005,不准确的地方,敬请见谅。

中国对他的货币进行了重新估值,并与一揽子货币绑定。对于他自身来说,这几乎不会减慢他的经济增长,但却有助于缓解贸易紧张局面。

这迟早都要发生,而7月21日他发生了。中国放弃了他维持达11年之久的以1:8.28绑定美元政策。人民币将会与一揽子货币绑定,而第二天的中心汇率会在每一天交易结束的时候设定。货币被重新估值了,尽管没有像美国和其他国家要求的幅度那么大——人民币的中间汇率上升了2.1%,为1:8.11。

当本期杂志付诸印刷的时候,对这个新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还不清楚。中国政府称之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管理会多于浮动。而中国人已经开始行动这个事实才是最重要的。而最终的政治和经济效果将取决于这次重估能走多远和多快。

特别的,这种小幅度的调整并不会对中国正在快速扩张的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汇率制度变化前一天,中国官方公布了2005年第2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5%,比一年前的同期水平要高。而工业生产,截至6月底增长了16.8%,固定资产投资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4%,尽管这都比2003年底的数字低一些,但依然强劲。而通胀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则是适中的,上月是1.6%,比一年前的5%多要低。

事实上,经济的放慢速度要比这些被高度怀疑的官方数字更加显著。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有一个机构性的倾向,在一个经济周期的低谷期高报数字,而在经济周期的高峰期则低报数字,以减少数字的变动性。通过一些物质指标可以判断,比如电力消费或者货运周转量,中国GDP的增长率在2003年达到了12%的高峰,而在2006年将会放慢到8%。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靠固定资产而不是消费来拉动(与西方国家不同),所以特别容易受到企业投资和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放慢的影响。

大摩亚洲区经济学家谢国忠说:“在一个投资周期里,领先指标包括利润率、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因为这些指标可以预期公司的现金流或者公司借贷的能力。”而这三个指标都在放慢。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工业企业享受到了创纪录的利润率,因为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的增长速度。在2003和2004年,工业生产和销售收入的实际增长率接近30%,而分析家预测这个数字在2005年将放慢到大约15%。由于商品(原料?)价格高企,企业的利润率被压挤,一些过热的行业比如汽车、钢铁、水泥和基础原材料受到的影响更大。

资产价格在一段超高速度的增长以后同样慢了下来,特别是在大城市。上海的房价,自从1998年以来上涨了接近一倍,而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还上涨了差不多10%,但自从4月中旬以来已经下跌了10-20%。在大部分市中心地区交易量也萎缩了,因为政府开征了物业销售税,并提高了按揭贷款的门槛。

总而言之,中国正如自己所愿向着软着陆的目标前进。管理层这次的行动比1990年代中期更加早和果断,在增长超出控制之前就已经开始控制了。政策制定者也变得更加老练,选择了一些特定部门进行行政控制,同时开始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手段转换,这包括了去年十月提高利率来控制货币和信贷的增长。一个变得更贵的人民币——也许在这周以后还会有很高的升值——将会给经济增加一个减慢的因素。

此外,经济看起来也更加均衡了:有一些迹象显示消费正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以其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收入的增加正在提高家庭的消费能力,商品零售总额在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而农村也终于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角色,在六年暗淡的增长以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今年上半年提高了12。5%。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另一方面,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的建设开始支出,经济面临着重新喷发的危险。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建立的大量生产能力,意味着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经济下行(比如美国的经济增长减速而带来)就可能把国家重新拖入通货紧缩的危险。在中国,已经有9/10的商品是供过于求的。

在短期内,最大的担心是中国正在成为他在国际上巨大成功的牺牲者。直到最近,中国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的强力引擎,如果他放慢下来,现存的政治和贸易紧张将会加剧。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他减慢国内增长速度的一个非常不幸的副产品就是会导致爆炸性增长的贸易顺差,因为进口增长速度会减慢而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六月,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30.6%,而进口增长仅有15.5%,这就使得当月的对外顺差扩大到了97亿美元。2005年以来累计的对外顺差已经达到了差不多400亿美元,比去年全年还要多。今年的经常性帐户顺差讲达到GDP的9%。“仅仅一年以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工业产品进口国,但是今天,大陆正在成为重工业产品的净出口国,现在轮船上装载的不仅是仿制品,还有钢铁、其他金属以及化学产品,正在以可观的速度增长。”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说。

进口速度(除了日用品以外的其他所有物品)的减慢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这些在中国做生意的企业已经面临着日益剧烈的竞争和供过于求。而大陆的公司在出口中正变得越来越有野心,他们出口所有的东西,从纺织品和钢铁到机电产品,甚至是汽车。宁波波导,一个以浙江为基地的公司,正在用他的廉价手机淹没亚洲,因为它在国内出售已经无利可图。

人民币的重估应该能让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减少一点。美国的政客们一直都要求在这个方向上有所行动。但政客们要求中国走得更远一些。而同时,随着贸易以后,投资也开始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问题。对于他那高达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已经不仅仅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了,他也开始购买实物资产。中海油对优尼科185亿美元的出价已经引起了华盛顿的恐慌。中国这一周的行动也许会把贸易保护和要求升值的声音暂时压一下。但如果中国经济减慢,从而导致世界经济也放慢的话,这些声音又将会马上回来。

几种理财方法的比较

Sunday, May 8th, 2005

现在市场上的理财手段花样翻新,最近又看到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出现,于是不禁把现在最通用的几种理财手段作了一些对比。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只是觉得好奇,因为对比以后居然发现有些产品的出现好像是完全不合理的,也许是我中间有些什么地方没有理解好,但也可能是我们的那些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确实赚钱赚得太狠,各种费用收得太高了。

1.银行存款利率
七日通知存款利率:1.62, 实际收益率:1.296%(扣除20%利息税)
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7%,实际收益率:1.656%(扣除20%利息税)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实际收益率:1.8%(扣除20%利息税)
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7%,实际收益率:2.16%(扣除20%利息税)
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4%,实际收益率:2.592%(扣除20%利息税)

2.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只能投资于货币市场,一般情况下认为这个市场是无风险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货币市场的收益率约为3%,这类基金的托管费和管理费总额为0.68%。其构成为基金管理费0.33%,基金托管费0.10%和基金销售服务费0.25%。所以实际收益率为2.3%左右(记住,这可是无风险收益率哦),介于两年期和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

3.保本基金收益率(基本上与券商集合理财计划非常类似,只是在投资比例上有所不同)
目前市场上共有5只保本基金,他们第一季度末的投资组合里股票的比例除了一支为接近20%以外,其余的都低于10%,也就是说,他们目前的投资结构已经完全符合券商集合理财的标准,而他们第一季度的净收益分别0.3%,2.0%,2.19%,0.32%,1.65%,均值为1.29%,标准差为0.92%。年化以后的平均收益率为5%左右,但标准差也有3.7%左右。平均收益率高于三年期的定期存款,但是同时风险也不小。
50万元的认购费是0.8%,管理费1.2%,托管费0.2%,如果选择三年不赎回,这样赎回费为零,三年平均下来每年需要缴纳费用为1.7%左右。所以加上这些费用以后整个资产组合的实际回报率为6.7%。
假设有70%的资产只能获取货币市场收益,每年约3%,为了达到5%的净收益率剩下的30%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应该在15%左右,这种收益水平在目前的股市大环境下确实不低。
而如果要达到三年定期存款税后收益即2.592%,整个资产组合的实际回报率应为4.3%,剩下的这30%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则应该为7.3%。

4.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类型很多,对于这些不同的投资计划,很多人认为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4%-6%。但是根据市场上现有的同类投资基金,似乎能达到的公司不多。
但是按照这些产品的规定,他们由80%稳定收益类资产和20%风险收益类资产组成,风险资产的比例要低于保本基金的30%。而投资基准是期初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定期整存整取税后利率),即2.592%。
在这个产品中,50万元金额的参与费为0.5%,管理费1%,托管费0.2%,假设也是选择三年不赎回,推出费为零,三年下来每年需要缴纳费用在1.4%左右。如果要达到基准收益,加上这些费用以后整个资产组合的实际回报率至少应为4%。假设有80%的资产只能获取货币市场收益,每年约3%,为了达到4%的净收益率剩下的20%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应该在8%左右。同样要达到三年期定期存款税后收益,对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风险资产部分的操作要求更高,但是由于这个产品对风险资产的上限要求更加严格,所以灵活性也更少,在这种更小的灵活性下能够做出比保本基金更好的业绩么?表示怀疑。总之,通过3和4两种产品的比较,发现第4种产品的出现好像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最后再把后面这两种基金跟货币市场基金做比较,注意后面的两种基金我们都是假设了三年不赎回的情况,所以灵活性和抗风险性上无法跟货币市场基金做比较。保本基金的各种费用比货币市场基金高出1.1%左右,这些费用全都要靠那30%风险资产来承担,这意味着100%的风险资产将对应着3.7%的额外管理费,这么高的管理费,我们还不如自己去做个投资组合买股票基金了,人家的管理费也只比你高0.4%,难道你为了管理这30%的风险资产就要耗费那么多的脑子?在券商理财产品中,这个问题一样存在。经过这个比较,似乎3和4也没有什么必要出现了,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把两份钱分别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和股票基金来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