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邓小平时代的书
Saturday, January 7th, 2006这几天看了一本书,《邓小平时代 :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作者 杨继绳是新华社的一名高级记者。连续用了四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上卷,很久没有这么起劲地读一本书了。
说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地方吧。
(1)毛床前的政治斗争。当时打倒四人帮用的口号是“打倒党内的走资派”,尽管从两派人的观点来看,被打倒的实际上才是最反对走资派的。这就是政治斗争的黑色幽默了。
(2)70年代末的民主气氛。76-78年间的北京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当时的人居然可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去贴大字报,可以到天安门广场开万人演讲会,现在想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3)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实效的分析。一个统计数据说,在1976年的中国,1/3的中国人生活水平不如1952年,1/3的中国人生活水平甚至不如30年代。而且根据Maddison的数据,中国GDP(PPP标准)占世界的份额从1952-1978年间也大幅下降了,在1978年的时候是历史上的最低点。这就对官方的一些统计数据得大大质疑了,中国1978年前的平均经济增长(按照官方统计)差不多在6%左右吧,难道同时期的世界平均增长水平还高于6%?这似乎不太可能。也许问题来自于统计的方法,我们的统计局也许给我们弄了个高明的统计方法,这个问题是我脑袋里一直就存在的,但似乎一直都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
(4)贫穷的强盛。1974(?)年的时候一位巴基斯坦总理来中国,毛大手一招就给了人家4亿元的援助,而且说“我们扫扫仓库就可以拿出来了”,一方面感叹国家的这种高度集权,对资源的任意分配,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对于“仓库”的管理是何等混乱。
(5)“绿灯亮时跑步走,红灯亮时绕着走,没有灯时摸黑走。”当时广东省一些干部对于如何执行中央政策的心得。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跟一个厂长的讲话中肯定了这种做法。
(6)工农业剪刀差和乡镇企业。农民办乡镇企业是对于工农业剪刀差的一个自然反应,既然工业品价格这么高,农民当然也想分一杯羹了。也许从这个角度来描述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衰落更直接更有效。
(7)外贸体制对于中国的约束。当时的进出口计划是这样制定的:根据明年的需要确定进口数量,然后根据进口数量来确定出口数量,所有的外贸由国有贸易企业来执行,生产者和国际市场时间绝缘。而且虽然说中国的体制相对苏联来说没那么死,但是当时在工业部门这种计划机制仍然是非常可怕的。
(8)香港发展和其机遇。50年代末,很多东南亚华人资本聚集到了香港,这就造成了香港资金市场利率非常低,所以刺激了当地企业家的投资,这是让香港得以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9)广货北伐的几个阶段:走私品北伐,真正的广货北伐,广东资本北伐。
(10)联产承包制的历史沿革。其实在小岗村之前就已经有先例了,比如安徽曾经在某年大旱的时候提出了“保命田”这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分田到户;到了1977年,安徽再次遭遇大灾,小岗村再次没有了退路,于是他们想起了这个制度。而且很多地方试行了“包干到组”,但是这种改革措施仍然没有取得多大的效果,结果最后就包干到户了。既然大家都知道这种制度可以在遭遇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保命”,那为什么在平时就不能使用呢?也许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吧,在人们的偏好里,意识形态太重要了。
大概就想起这么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