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棺材的故事
More Than a Billion Chinese but So Few Coffins
Published: November 10, 2005 by NYTimes
柳州曾经有一条著名的长寿巷(Longevity Lane),这里以出售棺材而著称。柳州棺材的名声来自于柳忠元,据说当年他在柳州死后用当地的雪松棺材费时半年运回北方的家乡,身体依然完好如初,从此这里的棺材就蜚声于外。但是在经历了1996年的柳江洪水以后(在那场洪水中4/5的城区都被淹了),长寿巷就被改名称永青巷(Evergreen Lane),当地政府似乎想抹平这一段历史。因为在中国,棺材行业是全国商业繁荣中极少的例外,这全都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于土葬的禁止。
1949年以后,新中国政府就开始禁止土葬,因为在过去,耗费巨大的葬礼经常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一些家庭为了筹集举行葬礼的费用而把女儿卖掉。这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以及孔教尊重父母的传统有关。但是这样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了浪费,同时还会导致土地的占用,而后面一条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更加重要,因为在中国土地是公有的,如果因为土葬而永久占用了土地将会给地方带来很多麻烦。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连妓女和造假都没能得到政府的有力控制,而土葬却能得到政府的全力并且成功的控制的原因。
现在在柳州成立已经看到不到棺材店,你只能到柳州的郊区去寻找。因为1985年以后,政府对一些边远地区的土葬进行了放松,所以在这里棺材还有一定的生意。在农村,绝大部分的人会愿意选择土葬,如果土葬可以被允许的话;他们认为这样子会比火葬带来更多的运气和福荫。在汉语里,“棺材”两个字正好与“官”和“财”同音,所以他们也认为这个东西可以寄托某种祝福。
与葬礼一样的还有婚礼,解放前婚礼也是大肆铺张的,而这种风俗在文革中被完全打破了。1978年以后,随着观念的改变,这种铺张又回来了,而且更甚于从前。可以想象,如果葬礼没有被严厉的禁止,从中国人传统里迸发出来的力量将可能造成多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