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移民的另一段历史

以前在上经济史的时候还听说过牙买加的华人,这些当年华工的后代尽管在经过与当地人通婚以后已经没有什么华人的生理特征,但他们依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依然讲着中国的方言并以此为荣。这样的民族认同感真的可以跟埃塞俄比亚的那些黑犹太人相提并论了。
在今天的几个南美小国,苏里南和圭亚那有着为数不少的华人后裔。据说现在这些地方的华人中仍然通用粤语。他们是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英国和荷兰政府组织出去的,这些殖民政府因为没有招募到足够的欧洲人来开垦这些土地,而黑人资源也枯竭了(当然也跟他们认为黑人无法成为他们眼中合格的公民有关),于是可能多少怀有一些真诚的想法(当时的欧洲社会已经开始变得富足,一些人道主义的同情者也开始对政策起到影响),他们从中国和印度等地招募了一批人前去开垦,希望能在这里培养出新的中产阶级,把这些地方变成新的乐土(显然这些地方的热带气候是欧洲人所不喜欢的,所以要找其他民族去替他们开垦)。由于是这样的原因,这批华工的待遇是最好的,按照《西方的中华帝国观》这本书的说法,他们还得到了殖民政府的很大优待。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后来还是没能成为另一个新加坡这样的华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为印度人似乎竞争能力更强,价格更便宜,结果后来就没有再大规模引进华人,而是引进了更多的印度人。到了今天,这两个国家中的印度人似乎占了更大的上风。
从这个案例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竞争,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参考书:
西方的中华帝国观 / (美)M.G.马森著; 杨德山等译
时事出版社, 1999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