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改革的书(续)
科尔奈曾经这样总结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使私有部门得以从下而上地生长起来,中国更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使得经济发展能够在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实现;另一种方式是尽可能快地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消灭国有制,这是前苏联的方式。
从刚才提到的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前一种方式的优越性。在一个完全没有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几十年没有经历过市场的社会中,突然给每一个人发了一张私有化证券,这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来分析一下。
由于一直运行在计划经济之下,居民都缺乏价格意识,社会上也缺乏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成熟的市场中介机构了。所有的居民相当于一夜之间被推向了市场。更甚的是,在俄罗斯,基本上没有什么中小企业,这就意味着每个居民手中的证券无论在哪个企业中都只能变成很少的一部分股权。在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每个居民拥有这么一点股权,在和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经理)的谈判中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而这个时候又没有一个公正的机构(如政府认可的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替这些居民进行统一的投资和管理,结果就是不可能有居民愿意进行投资(因为即使投资了也只能被内部人剥夺),私有化证券的市场价值非常低。这个时候,那些掌握了国有银行资源的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调动大量的国有银行资金到市场上超廉价地收购这些证券,从而控股私有化后的国有企业,然后以数倍的价钱卖给国外的投资银行。总而言之,由于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市场,掌握了国有银行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这还真跟中国以前的情况有点相似。
市场之所以更有效率是因为她可以更有效的传导信息。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这种传导信息的机制,普通的居民根本就不可能享受到市场带来的好处,相反的,他会突然感到茫然无助。缺乏自信的他不可能是一个有力的市场参与者。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改革战略。通过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市场机制有可能由下而上的建立,这就使得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能够逐步完善,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市场的观念已经进入了大多数人的思维之中。我觉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比以前快得多的信息和物质流动体系,只有流动,市场才能发挥它的配置作用。有一段时间国内甚至有人抱怨中国的信息硬件投资过多了,而我反而认为这是中国发展市场所必需的,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所以信息容量更大,所以我们的信息沟通技术应该是最好的才对。当然了,说到这里,又得涉及到一些中国改革的瓶颈问题。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信息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媒体自由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纵有很好的信息硬件措施,却在软件上落后得太多,缺乏了交流,或者说缺乏了一个公正的信息评价机制,市场机制的优越性还从何体现呢?
但是,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正确的信息处理和评价机制,我们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这样才能让大家的预期稳定化,只有稳定的预期,市场反映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加上俄罗斯的例子,我们就更能体会出邓小平“稳定压到一切”的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附一下关于俄罗斯经济从1989年到1998年这段下降时期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按照1995年美元计算的GDP,1989年的时候是5608亿美元,而到了1998年最低谷的时候是3132亿美元,下降接近一半。
而按照现价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1989年的时候是10379美元,而到了1998年剩下6912美元。下降30%左右。
最后一组数据是按照现价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1989年的时候是15332亿美元,而到了1998年剩下10147亿美元,下降超过30%。(总数比人均数下降的更多是因为人口减少了好几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