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民族主义》读感

对于泰戈尔来说,从西方文明中兴起的近代民族主义实际上就是一个群体为了能剥夺另一个群体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这种经过现代装潢后的民族主义和古代西亚的那些游牧民族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掠夺其他民族而存在的,而且近代的民族主义更为可怕,因为他们的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他认为这种肮脏的东西不应该被东方民族所接受,东方民族应该在自己的民族理念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文明。
但同时,东方民族如日本,只有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那种天真幻想而变得像西方一样令人恐惧的时候,才被西方人平等看待,就像早年的人类之所以崇拜神灵只是因为他们害怕神灵一般。这让我想到了宫崎骏的那部《幽灵公主》,在这部片子里,战争和掠夺使人迷失,这种题材也广泛体现在宫崎骏的其他电影中。但是泰戈尔对于当年的日本也有非常美好的想象,似乎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一个道义的天堂国度,尽管日本人在向外扩张中也展示了他们的残忍和恐怖。
泰戈尔还认为,西方文明中的那种互不信任和互相地方是造成西方式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原因,因为西方民族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他们是扩张的,同时他们还历经外来的掠夺,所以他们是互不信任的。(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了,这样的经历在东方的中国就没有经历过么?)
关于印度,他认为种族问题是第一位的,而如何建立印度的民族认同是首要的问题。欧洲有一种统一性(这就是今天为什么出现欧盟的原因),但是却变成了多元国家;印度的民族具有多元性,却由于一种原因(我认为是这个地区的民族对于外来扩张的抵抗太弱,以至于其他民族可以在次大陆上轻易推进疆域而不会遇到障碍)变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两种政治形态的发展是很有趣的。而相比之下,中国更像是民族的统一体和政治的统一体的结合,美国则是在一种新的文明下把不同的民族整合于一个统一政治体之内(泰戈尔还提到了瑞士,一个把不同民族结合成一种民族认同的国家)。中国、印度、西欧和美国这四种政治形态的发展会最终带来怎么的结果确实很值得思索。
“印度知识阶层……正把我们(印度)的社会结果的固定不变作为完善的标志——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的肢体对疼痛的正常感觉已经麻木,他们却误以为这个结构不需要帮助。因此,他们认为他们的全部精力只需要在政治领域里拥有活动范围。”泰戈尔认为在解决印度的社会结构问题之前,谈论印度的民族问题都是奢谈。
读完此书,对比一下印度的泰戈尔和中国的鲁迅(或者印度也有鲁迅一类的人物,中国也有泰戈尔一样的人道主义作家,只是因为两国政权的宣传选择性不同导致了我们的错觉),你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两个国家100多年来的历史是如此不同了,印度的民族解放是以这样一种宽容精神(现代点的说法就是有点yy的精神)作为理想的,所以在强权的夹缝之中他们就失去了很多血性,但也许也是这个原因使得他们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的革命和运动,也就是社会更加容易“和谐”了。
附:泰戈尔的一些成就
他所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凭抒情诗《吉檀迦利》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泰戈尔1916年访问日、美两国时的讲演稿。(所以对日本和美国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