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拉美(1)
最近看了一些材料以后,对于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情况和经济史产生了兴趣,从今天开始准备研究一下。
首先是几个数字,都是在拉美跟苏东的转型对比:
(1)1990-1998年间,俄罗斯政府源于私有化的收入总计只有75亿美元,而同期巴西的私有化收入却高达667亿美元,这两个经济实体在这些年的平均GDP相似,但巴西的出售收入只占它的资本存量中很小的一部分。(World Bank 2000, 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pp.186-187)。由此有一个好奇的问题,中国政府的表现如何呢?(按照目前的趋势,光是四大国有银行这一波私有化就会给中国政府带来40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尽管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金)中国政府的这部分收入主要是用于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补充,那么巴西政府的这部分庞大收入(约占其同期GDP的10%)是如何分配的呢?
(2)另一个有趣的国家是智利,这个国家一直被西方国家标榜为自由主义改革的成功典范,并把它与香港并列。但是,如果看过它的真实经济表现,这个印象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大家熟悉的“休克疗法”其实早就在智利实践过,而实施这个策略的是一群被称为“芝加哥弟子”的知识分子,在皮诺切特执政的前几年,他们狂热地追求预算平衡和私有化(当然,这也很可能是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军政府的最优选择了),导致了经济的衰退。事实上,在阿连德政府期间(1970-1972,1973年发生了政变),1972年的GDP比1969年提高了10.4%,而在皮诺切特执政的头10年(1974年到1983年),整个经济(因为经历了两次衰退)也只增长了13.7%,然后才进入了世界银行所称的智利“模范时代”,连续十五年的高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利的增长成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辉煌,更是无法跟香港相提并论。而且,在整个皮诺切特政府期间,政治体系也跟1990年代的俄罗斯很相似,财政部长不停地切换,而总体经济则是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衰退。(即使在时间上也很相近,尽管幅度比俄罗斯的要轻得多,而俄罗斯现在也开始新的一轮似乎可以持续的增长了,时间上也差不多。)对于智利的“休克”疗法,以及休克过后的成功,我们关注得实在不多,也许需要对这个国家进行深入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俄罗斯未来走向的认识。
1960年代的时候铜矿出口曾占智利国家收入的2/3,现在这个比例不详,但估计也很大,所以铜矿价格的变化也许比这些所谓的制度性因素更有解释力,正如石油价格至于俄罗斯一样,而这些大宗原料价格制定机制的背后呢?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研究,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体系,经济变量只是更多复杂现象的体现而已。